1. 简单百科
  2. 奚乃斌

奚乃斌

奚乃斌在国民二军任副官时,适逢毕梅轩在国民二军任连长、营长,二人遂为至交。毕梅轩来联络时,奚乃斌立即表示:国难当头,大丈夫报国正当时,逐投笔从戎。奚乃斌、张冠三、王子厚等人与毕梅轩一起成为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始人。

人物简介

奚乃斌,1906年生,蒲城县内府人,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他先后在一师附小、临潼交口小学,蒲城内府小学任教和担任校长。后又投军,任胡景翼国民二军军部上尉副官,国民二十二军教导队学兵连连长。

回到家乡后曾任陕北二十二军长高双成的家庭教师,专教其子,并任《西北文化日报》副总编辑。

“七·七”事变时,奚乃斌正在内府小学任教员。毕梅轩决定招兵买马,组建抗日武装,大展抗日救国宏图。奚乃斌在国民二军任副官时,适逢毕梅轩在国民二军任连长、营长,二人遂为至交。毕梅轩来联络时,奚乃斌立即表示:国难当头,大丈夫报国正当时,逐投笔从戎。为增强骨干力量,奚乃斌又邀来一师的同学好友临潼区人张冠三及妹夫王子厚,一起从事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奚乃斌和王子厚等人在蒲城内府、吝家店、化木等地招了数百名新兵。加上毕梅轩收集的部分旧部,很快形成了三个步兵团的兵力,组成了陕西抗日游击师。奚乃斌、张冠三、王子厚等人与毕梅轩一起成为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始人。

1938年夏秋之间,毕梅轩部奉命开往河南灵宝市接受正式训练,奚乃斌、张冠三、王子厚皆随同前往(当时灵宝属陕西省管辖)。在灵宝训练半年之久。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改该师番号为第一战区第6游击纵队,任毕梅轩为少将纵队长(又称司令员),奚乃斌、张冠三各为中校副团长兼营长。

1941年春,日军对晋西南中条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5月9日,在最后的关头,毕司令决定纵队大部分人员撤离,分散突围过黄河退到河南省或陕西。

奚乃斌的营在突围时,四个警卫员有两个牺牲,一个被俘。他和另外一个警卫员杨增及本村的奚康寿突围后昼伏夜行,几天后来到芮城县一处黄河边,连人带马跳入黄河,后被日军发现,奚乃斌对杨增和康寿说:你们快抓住马尾巴,把马打快点向对岸跑。他自己则潜水过去,日军对着河面胡乱打了一阵枪后就撤走了。他们才得以脱险归陕。

人物交往

奚乃斌的父亲名叫奚新元,与辛亥革命元勋井勿幕于右任等人是陕西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因父亲与于右任的同事关系,奚乃斌与于右任亦多有交往。在与于右任先生的交往中,除切磋书艺外,还获于先生赠送的一些书法及文房物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