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鲍里斯三世

鲍里斯三世

鲍里斯三世(英语:Boris III ,保加利亚语:Борис III,1894年1月30日-1943年8月28日),原名鲍里斯·克莱门斯·罗伯特·玛丽亚·皮乌斯·路德维希·斯坦尼斯劳斯·泽维尔(Boris Klemens Robert Maria Pius Ludwig Stanislaus Xaver),保加利亚国王(1918年至1943年在位)。

鲍里斯三世是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与帕尔马公主玛利亚·路易丝的长子,1918年10月3日斐迪南一世被迫退位,鲍里斯三世继承王位。1930年,他与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女儿约安娜结婚,并与该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经过多年在保加利亚慢慢建立实力,他于1934年5月在军队的支持下建立了独裁政权,宣布政党为非法,从而授予他绝对权力。随着欧洲紧张局势的加剧,鲍里斯一世一直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对保加利亚与这个军事侵略国家结盟犹豫不决。1941年3月,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联盟,回报是对马其顿和色雷斯的控制权。与德国的联盟还要求驱逐50,000名保加利亚犹太人。鲍里斯三世公开拒绝了这些请求,他仍然对驱逐的13,000名犹太人负责。1941年12月11日,鲍里斯三世对英美宣战。1942年末,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指挥所收到报告,称鲍里斯三世暗中纵容保加利亚从轴心国集团分裂出去。鲍里斯三世在希特勒一番愤怒的训斥后,保证保加利亚不会离开轴心国集团。1943年8月,鲍里斯三世与希特勒进行了一次极其艰难和敌对的会晤。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暴毙于自己的官邸中,终年49岁。他最初被埋葬在里拉修道院,但后来在保加利亚掌权的共产主义政府将他的尸体挖出,新墓地的记录此后丢失。

2014年,保加利亚庆祝鲍里斯三世诞辰120周年,在 UBA 画廊举办了题为“保加利亚的辉煌——保加利亚第三王国的宫殿和统治者”的展览。2024年10月,纪念鲍里斯三世诞辰130周年的纪录片《统一者》在索非亚的国家美术馆展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副研究员梁强认为鲍里斯三世利用苏德战争两国对保的争夺,巧妙运筹内外力量,不仅顶住了苏联的缔约要求,也成功避免了曾同样面对苏联强硬要求的波兰等国的悲惨命运。 这本身就是外交史上“平衡外交”的典范。鲍里斯三世获得了“统一者沙皇”的称号,政治声望达到顶峰。 鲍里斯三世的所有努力都是以保一国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这和其父在前两次战争中导致败绩的错误决定并无本质区别,其成功无法持久。保加利亚宗主教高度评价鲍里斯三世,称其对保加利亚东正教民众、东正教教义以及保加利亚国家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具有 “无可争议性、无可辩驳性且得到广泛认可”。

人物特征

外貌

鲍里斯三世秃顶,他身材瘦弱、略微驼背,面带病容。

兴趣

鲍里斯三世最大的乐趣是开火车,其次是研究钟表的机械结构。在他登基后,穿越欧洲大陆著名的“东方快车”时,司机就曾接到铁路公司的警告:列车经过保加利亚时,不允许其国王靠近驾驶室。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鲍里斯三世是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与帕尔马公主玛利亚·路易丝的长子,1894年1月30日出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鲍里斯一世的名字得自9世纪末时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保加利亚汗鲍里斯一世。鲍里斯接受了东正教和天主教牧师的洗礼,他的教父是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教皇利奥十三世。鲍里斯获得了特尔诺沃亲王的头衔。

执政背景

1913年8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战胜国与保加利亚签署《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觊觎已久的马其顿领土被重新划分:爱琴海地区划给希腊瓦尔达尔地区(Varda,约占全部领土的38.8%)划给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只得到剩下的皮林地区(Pirin,约占全部领土的10.2%):南多布罗加划给罗马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成功夺回失去领土。同盟国战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保签署《讷依条约》,承认《布加勒斯特和约》继续有效。

1915年,保加利亚与奥斯曼帝国德国、奥匈帝国结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9月24日,从前线溃逃的士兵发动起义,向首都索非亚进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促使保加利亚政府匆忙宣布停战,并在9月29日与协约国订媾和条约,正式宣布投降。10月3日,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在英法压力下逊位,其24岁的长子鲍里斯三世继承王位。

保加利亚在两次战争中丢失了1/10的领土、1/7的人口,以及传统的黑海、爱琴海人海口,需赔款22.5亿金法郎。军方无法接受这一屈辱结果,激进分子结为“军官团”,公开反对《讷依条约》,指责签署条约的保总理、“保加利亚农民联盟”领导人斯塔姆博利斯基是卖国贼,提出建立“团结、统一、强大、繁荣的保加利亚”的新政治纲领。1923年6月“军官团”发动政变,斯塔姆博利斯基被杀,右派领袖灿科夫出任总理。9月保加利亚共产党遵照共产国际的决议发动起义,遭到镇压。新政府通过法令,禁止保加利亚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青年联盟、朝鲜劳动党、保总工会联盟等左派组织活动。右翼政府的打压迫使保加利亚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1925年4月14日,保加利亚共产党对“军官团”领导人格奥尔基耶夫和鲍里斯三世发起暗杀,后者侥幸躲过一劫。4月16日保加利亚各界在索菲亚教堂为格奥尔基耶夫举行葬礼,保加利亚共产党激进分子引爆炸弹,致134人死、500多人伤,成为保加利亚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政治暗杀。

政治策略

对内

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鲍里斯三世迎合民族主义的国内政治潮流,支持修改《讷依条约》,收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的领土,重建历史上的“大保加利亚王国”。此举让他在执政的右派集团中站稳脚跟,也赢得民众的支持。1934年5月,新的“军官团”再次发动政变,鲍里斯三世表面妥协,暗地里利用新老“军官团”之间的矛盾推行隐蔽的威权主义,逐步掌握军队人事权。

1935年11月,鲍里斯三世任命沙皇办公室主任基奥西瓦诺夫出任首相,实现了对国家大政的掌控。1940年1月,保加利亚第25届议会成立,民族主义者占据大多数,鲍里斯三世抓住机会实施君主独裁。2月,他任命亲德的索非亚大学校长菲洛夫为总理,波波夫为外长,保外交定位从“中立”变为更加积极的“非交战国”。

对外

外交上,鲍里斯三世奉行守拙持平、顺势而为的立场。1930年,鲍里斯三世迎娶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三世的女儿,巩固了与意大利的关系。1934年7月,保加利亚与苏联复交。1937年1月,保加利亚与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塞尔维亚签署世代友好条约,两国关系正常化。1938年7月,保加利亚与巴尔干协约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签署协议,承诺互不以武力相威胁,获得重振军备的权利。1939年欧洲局势紧张,中东欧国家为保安全纷纷选边站队:罗马尼亚寄希望于英法海底隧道的安保;匈牙利则选择加入德意一方;保加利亚汲取了历史上结盟失败的教训,尽可能左右逢源,与所有大国都保持良好关系。保加利亚还充当起苏德战争秘密接触的桥梁,以期拉近与两大强国的关系,通过它们解决领土问题。保加利亚在苏德之间左右逢源的政策,避免了因欧洲的这一外交剧变陷入被动甚至危险境地的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6月,苏联公开要求从罗马尼亚收回比萨拉比亚,鲍里斯三世向德国驻保公使表达了如下立场:保加利亚共产党在苏联支持下非常活跃,苏联成功收复比萨拉比亚后,保国内很快就会出现要求收回多布罗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不排除在苏联支持下保加利亚共产党“暴力政变”上台的可能。保加利亚共产党上台后必将通过苏联得到南多布罗加,这样收复领土的政治红利就会落到苏联和保加利亚共产党手中。德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操纵下,罗马利亚、保加利亚两国于8月19日开始直接谈判,9月7日签署《克拉约瓦条约》,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交还保加利亚,双方宣布不再向对方提出领土要求。以和平方式顺利收回南多布罗加让保加利亚“全国欣喜若狂”,收回南多布罗加是鲍里斯三世大权独揽后取得的第一项外交成就,也是保加利亚不加入任何国家集团的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1940年10月16日,德国正式要求保加利亚加人三国同盟条约,鲍里斯三世担心会恶化与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关系,幻想在赢回领土的同时还能继续保持中立。10月22日,他致信阿道夫·希特勒,称保加入三国条约为时过早且很危险,可能招致土耳其希腊的进攻,而保加利亚在军事上完全未做好准备。 11月17日,希特勒秘密召见鲍里斯三世,承诺保加入三国条约后不仅可以实现对希腊的领土要求,还将恢复凡尔赛和约前的所有边界。 鲍里斯三世同意加入三国条约,但仍强调不是现在。 理由如下:保加利亚还未做好参战准备;德国会因此失去保作为中立国的经济利益;土耳其的军事威胁;保加利亚与苏联的关系可能恶化。

凭借出色的外交策略,鲍里斯一世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中立,并一再转移德国加入三方条约的压力,但在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被迫加入轴心国,回报是对马其顿和色雷斯的控制权。鲍里斯三世坚决不允许保加利亚士兵被派往前线。与德国的联盟还要求驱逐50,000名保加利亚犹太人。鲍里斯三世公开拒绝了这些请求,他仍然对驱逐的13,000名犹太人负责。1941年12月11日,鲍里斯三世对英美宣战。1942年末,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指挥所收到报告,称鲍里斯三世暗中纵容保加利亚从轴心国集团分裂出去。希特勒马上在巴伐利亚州紧急召见了鲍里斯三世。鲍里斯三世在希特勒一番愤怒的训斥后,保证保加利亚不会离开轴心国集团。1943年8月,鲍里斯三世与希特勒进行了一次极其艰难和敌对的会晤。

离世

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暴毙于自己的官邸中,终年49岁。将其死因归结为心绞痛,许多人认为他是被希特勒毒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更顺从的政府。生病的前一天晚上,鲍里斯三世在意大利大使馆举行了晚宴,也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共产主义破坏君主制稳定的阴谋。鲍里斯三世去世后,在索非亚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举行了国葬,埋葬在保加利亚里拉修道院。

1943年8月,鲍里斯三世6岁的儿子西蒙二世在保加利亚基里尔亲王领导的摄政委员会安排下继任王位。1944年9月,保加利亚共产党主导的政府将鲍里斯三世的遗体挖出并秘密掩埋于索非亚附近弗拉纳宫的庭院内。此后,保加利亚共产党当局又把棺材从弗拉纳宫转移至一处至今未知的秘密地点。保加利亚共产主义政权垮台后,曾对弗拉纳宫曾进行挖掘,仅发现放置于棺材外玻璃圆柱体内的鲍里斯三世的心脏。1993 年,鲍里斯三世的遗孀将其心脏带至里拉修道院重新安葬。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2014年,保加利亚庆祝鲍里斯三世诞辰120周年,在 UBA 画廊举办了题为“保加利亚的辉煌——保加利亚第三王国的宫殿和统治者”的展览。王室成员的独特档案照片由国家档案局和鲍里斯三世的儿子西蒙·萨克森-科堡-哥达的家族以及舒门和拉兹格勒镇以及奥地利的博物馆提供。该展览还在芝加哥展出。

2024年10月,纪念鲍里斯三世诞辰130周年的纪录片《统一者》在索非亚的国家美术馆展出。这部影片由历史学家马尔维娜·戈斯波迪诺娃撰写,是《保加利亚第三王国的统治者》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包括《克莱门汀女王:保加利亚的贵族恩人》(2015 年)、关于斐迪南一世国王的《君主》(2016 年)和关于西蒙·萨克森-科堡-哥达的《国王》(2017 年)。

人物评价

“索博列夫行动”将保加利亚面临的内外矛盾推向顶点的同时,也给了鲍里斯三世实现国家目标的绝佳机会。 他利用苏德战争两国对保加利亚的争夺,巧妙运筹内外力量,不仅顶住了苏联的缔约要求,也成功避免了曾同样面对苏联强硬要求的波兰等国的悲惨命运。 这本身就是外交史上“平衡外交”的典范。鲍里斯三世获得了“统一者沙皇”的称号,政治声望达到顶峰。保加利亚共和国学者对鲍里斯三世的肯定符合历史事实,也是有充分民意基础的。 鲍里斯三世的所有努力都是以保加利亚一国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这和其父在前两次战争中导致败绩的错误决定并无本质区别,其成功无法持久。(《史林》梁强评)

鲍里斯三世爱他的人民,他也获得了保加利亚人民的爱戴,这种爱戴在保加利亚历代统治者中鲜有人能企及。保加利亚宗主教高度评价鲍里斯三世,称其对保加利亚东正教民众、东正教教义以及保加利亚国家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具有 “无可争议性、无可辩驳性且得到广泛认可”。直至今日,鲍里斯三世的形象仍持续引发人们对其功绩以及他在保加利亚处于极为艰难的历史时期中治理国家的方式展开新的深入探讨与思索。(保加利亚人帕里亚赫·丹尼尔评)

参考资料

..2024-12-16

鲍里斯三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15

Boris III of Bulgaria.newworldencyclopedia.2024-12-15

..2024-12-16

..2024-12-16

鲍里斯三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数据库.2024-12-17

为什么保加利亚的犹太人免于被驱逐?.aboutholocaust.2024-12-17

..2024-12-16

鲍里斯三世:国王诞辰 120 周年.保加利亚广播电台.2024-12-17

关于鲍里斯三世国王的纪录片在索非亚国家美术馆首映.保加利亚通讯社.2024-12-17

保加利亚前总理西美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