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好德
赵好德(1334—1395),字秉彝,明朝初期官员,出生于明代汝阳城东五里庙(今河南汝南)。他曾任安庆府知府、户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朱元璋曾嘉奖他与四辅官进入内殿。后来,他还担任过陕西行省参政。
赵好德幼警敏,有经济志,刻苦力学,能文章,善大书。
人物经历
赵好德自幼聪明好学,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年18岁,在乡试中获隽。元朝末叶,汝、颖地区的人民,由于不堪元朝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压迫,纷纷起兵反抗,府县多被攻陷,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形势下,赵好德对其妻张姓说:“今元运将尽,豪杰并起,我观察东南地区起义的烽火势力较强,有夺取政权取代元朝之势,想到那里去投靠他们,”于是挥泪而别。
赵好德自和阳(今安徽和县)渡江,拜见朱橚朱元璋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交谈很投机,颇受朱元璋的赏识,留在义军中供职。后来,多次告诫朱元璋莫嗜杀人,辅佐他讨平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立国称帝,授赵好德为陕州区(今河南陕县)同知,不久迁安庆市(今属安徽)知府。洪武七年(1374年)升为户部侍郎,第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妻张姓被封为淑人。此间,常与何显周等春、夏、秋、冬四辅官一起被太祖诏至内殿,坐论治国安邦之道。他们 观点很受太祖的赏识,各赐锦衣一袭,命画工把他们的像画下来悬挂在禁中,还赐他御书宋文学家王禹偁的《待漏院记》字轴,诰封三代爵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迁官陕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故于任上,年62岁。有司护丧归汝,检点其遗物,中仅诰敕11通及书籍数十卷,别无他物。
史书记载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吴,以儒士见,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命与杨训文集古无道之君若桀、纣、秦始皇、隋炀帝行事以进。曰:“吾欲观丧乱之由,以为炯戒耳。”吴元年出为湖广按察使。寻召还,居吏部一月,改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