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第一小学
东坑第一小学是原东坑中心小学。学校座落在东坑镇“文阁路”中心位置。校园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
学校简介
学校始建于一九二八年,原名为“多凤小学”。据历史记载,校名“多凤”,是采用,《成语考》中“灵运子孙多是凤”的意思而命名。“多凤”是指望多出人才的意思。
二00三年九月,东坑镇在全市率先实现联合办学,镇人民政府大力增加了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拨出300多万专用资金,对校园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学校的环境建设整齐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及生活设施分布合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办公设备、文化体育设施、安全设施一应俱全。校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指导下,东坑第一小学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塑造、制度建设,物质建设,文化建设和业务培训多管齐下,使一大批素质优良的青年教学骨干脱颖而出,打造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具有强大整体合力的先进集体。
如今的东坑第一小学,教学管理不断规范、科研气氛日渐浓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特色日益凸现。师生在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学生发展主动、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
办学宗旨
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
办学目标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基础宽实,素质优良,特长明显,适应未来的优秀人才。
办学成果
近三年,师生在省、市乃至国家级各项竞赛中获奖86项150多人次,学校分别获市、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东莞市语言文字先进单位、东莞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东莞市巾帼文明岗、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全国第四、第五届青少年英语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校 训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师资队伍
我校目前在编教师共有45人,代课教师2人。在教师队伍中,获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4人,其余均为小学一级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专科学历以上教师43人,占全校教师总数91.5%,其中获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66%。
学校历史
多凤小学,1929年成立,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也历尽风雨,几易校名。
1951年,多凤小学改为草塘乡完全小学。
1954年,新门楼、小塘村的学生都来读书,学生有350多人,师资鼎盛,学生活跃。
1964年,改名为井美小学(新门楼,小塘的学生都回村学校读书)。
19968年,井美村干部,乘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形势,把古庙、公祠一齐拆掉,兴建一所当时被称为先进的、标准的小学。(常有外地人来参观)
1981年,被县教育局命名为公社中心小学。
2003年,东坑镇实行联合办学,因学校教育场所太小(只有七亩),不能成为中心小学,改名为第一小学。
我有时也会想,镇府命名为第一小学,这“第一小”是值得寻味的。“第一小”是个校名,但在其它意义上,这所学校写了不少“第一”的字眼。
它是东坑历史上首先开办的第一所小学。
东坑地方,游击老区的第一代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战士谢阳光、赵学、谢勉修等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
1957年,草塘完全小学华业班,这班学生由黄润林老师、谢润洪老师执教,22名考生、20名考上了东莞市寮步中学,优秀的升学率在县教育局堪称第一。
在中国体坛上,1960年开始名噪碧池,后来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被誉为“亚洲一堵墙”的谢润深,是在1954年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
1970年,井美小学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校园规划建设成为全县学习榜样,莞邑农村学校频频有人来参观。
1981年,井美小学被命名为公社中心小学。
1983年,全县中心小学校长,集中我中心小学,学习中心小学校长李叠容普教工作的经验,其时,东坑的学前教育成为惠阳地区一品牌。
2004年,东莞市松山湖初中面向全市招生,第一小学只有三个名额,李晃瑜校长派了三名小学生到松山湖参加考试,三人参考,三人以高分被录取,录取率达100%,市教研室的同志说:“这个成绩在全市是排第一的。”昔日中考状元今日北京大学才子的刘子鹏曾在多凤小学就读过。
据悉,镇府在整合教育资源,实行第二次联合办学时,对第一小学进行了教育环境的整治,努力使这所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小学更上一层楼。传闻,镇府还恢复了“多凤小学”的芳名,可见多凤情缘深厚。多凤,它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东坑教育的发展,它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重视和支持,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熏陶,离不开乡贤、善长仁翁以及群众的渴望和鞭策,离不开全体教师兢兢业业,共同奋斗。
她的故事
自宋朝开始,东莞县已成立了学官(儒学),是政府公办。但其生员只招秀才。还有书院,社学也是公办的,都是是要通过县级考试,考取了秀才,才有资格入读公办的学官、书院等。这都是当时科举制度所规定的硬件。所以,农村中大多数贫苦人家的子弟就很难进入学官的门槛。只好在家祠上读读卜卜斋,认识几个字。
清朝光绪末年,欧美列强的枪炮惊醒了腐朽的满清王朝,洋文化相继地涌进了中国,闭塞的王朝此时才清醒过来,国力是如此虚弱,国家是如此落后。在爱国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在国人的怒吼下,清政府不得不改革教育制度。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颁布废会试(考进士),废乡试(考举人),废院试(考秀才),取消了科举制度,实行兴学校,走教育强国之路。
东莞人对教育一向是重视的。在清政府颁布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东莞县内很多乡贤,有识之士,在本地上已掀起了兴办学校的风气。比如,东莞中学开办于1902年(《东莞中学志》),石排云岗乡于1904年就成立了“县立第十六国民学校”(东莞县志载:光绪三十年二月开办)。
东坑,乃弹丸之地,要大山没大山,要大水没大水,历史上科场及第者也没有什么人物,屈着指头去数、进士、举人翏翏无几。东坑镇一直受经济的束缚、受文化思想的束缚。废科举、兴学校是教育强国之路。而东坑走兴办学校之路也比莞邑其它地方迟来了有二十年。
1925年,井美村乡贤谢雨川(谢阳光父亲)在草塘一带享有声誉,是个思想开放的人,他见莞邑很多地方都开办学校,于是他把儿子谢晓东送到桥头大雕小学读书,他认为学点洋文化比在农村家祠读私塾好得多,能增长知识,能打开眼界。大雕小学又名大禾小学。是名噪莞邑的“莫家拳”所在地。谁知谢晓东入了大禾小学不到半年,却遭到桥头黑势力的绑架,原来,小晓东让人查出了他是东坑草塘谢雨川的大少,是一只肥蟹。谢雨川得到儿子被绑架的消息,忍着心痛,用十条金条托人把小晓东换了回来。后来,谢晓东不敢在乡村读书,干脆去广州市求学。1926年,他考入了省立三中,后又在知行中学。1928年秋,他参加广州起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牺牲时,他是广州区共青团执行委书记,年仅十七岁。
谢晓东在大雕读书被绑架,在广州求学为革命连性命也丢了。细想起来,都是本地方落后,谢雨川这样想着。本村如果有了学校,孩子们就可以进学校读书,不用在家祠读落后的卜卜斋。于是,他萌发了在村中兴办学校和搞活本村经济的念头。一,是要办一间小学,让村民子弟进学校读书,不读卜卜斋。二,集资兴建“公平楼”开展商贸经营。多凤小学和公平楼二个项目就是这个时候建设起来的。先说办学校,谢雨川在本村有财力,有信义,在他的策划下,得到井美三大房的当权派响应和支持。1929年秋,井美村第一间小学,也是东坑第一间小学办起来了。但是,由于村中三大房的利益关系,学校的用地,课室和活动场所只限于井美关帝庙后院的侧厢和有盛祖公祠的地方,因为关帝庙,存盛祖公祠是全村的公有财产,另外二间公祠不属全村,只属某房。暂不能公用。谢雨川等乡贤,明知学校用地不够,也只好见一步行一步。学校办起来了,学生读书热情高涨,加上各房都用公款支持本房子弟读书,学生也多了起来,课室不够了,活动场地太窄了。于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要求扩大课室,后来发展到拆毁关帝、菩萨等过激行为。村中当权派面对一班学生软硬兼施,经过一翻折腾,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也在谢雨川等乡贤调解下,终于接受学生的要求,把紧挨着的二间公祠也用来做课室。在此同时,谢雨川等乡贤对村民更一步宣传办学校兴教育的重要性,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宣传下。村民认识了办学的重大意义,于是在祖偿中出钱兴建学校校门,筑学校围墙,在校园中栽绿树,在庭院中种花木,还扩建篮球场等。为了使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乡贤们倡议下,成立了多凤小学教育基金会(有石碑为证),那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0日)。校门是洋式的,课室是古式的。特别是那几间公祠,古香古色,其砖、其木、其瓦,用料上乘、梁、柱、墙、瓦顶,无一不精工。且设计幽雅,入其门,就见花坛小筑,曲径廊回,红花瘦竹,画苑雕墙。这建于康熙年代的古公祠,雍容大体的地方,成了学生的课室。
多凤小学立在文昌阁下,前后左右绿树成荫,特别几棵古榕,树上百雀争鸣,书声伴着鸟声,确是一块读书的好地方。多凤小学的建成,加上管理有方法,学校很快就被县教育局评为模范学校,年过 86岁的老前辈这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