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慕兰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1958年11月4日—),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及其经济史,特别是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及政府的形成等方面。他是“大分流”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主张现代世界经济并非比较先进的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单向影响的结果,而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学术经历
彭慕兰1980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88年取得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8-2012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任教,期间曾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和东亚语言文学教授,以及加州大学系统世界史研究组主任。2013年起,他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
获得荣誉
彭慕兰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曾两次获得费正清奖。2006年,他入选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13-2014年,他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学术贡献
彭慕兰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及其经济史的深入研究上。他的第一部著作《腹地的构建:一八五三至一九三七年华北乡村的国家、社会、经济》(1993年)以华北的一个地区为个案,考察了中国国家的重新定位,社会转型,国家政府、区域利益和法制社会之间正在改变的关系,经济上(特别是农业)和生态上的改变,农民的反抗和集体暴动以及中国社会内部的区域差异等主题。该书于1994年获得费正清奖。
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2000年)提出了“大分流”理论,该理论主张现代世界经济并非比较先进的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单向影响的结果,而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此外,他与Steven Topik合著的《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世界经济,从1400年到现在》重构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图景,以及这种增长对所谓“普通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