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科罗澳拟蟾

科罗澳拟蟾

科罗澳拟蟾(学名Pseudophryne corroboree),又名澳洲夜宴蛙,是澳洲南部高原特有的一种细小蛙。科罗澳拟蟾是第一种发现能自行制造有毒生物碱的脊椎动物

形态特征

其体长为3厘米,皮肤有少量疣粒,身体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为明黄色或黄绿色,有黑色不规则斑纹,腹面为黑色和白色或黑色和黄色。

分布范围

科罗澳拟蟾只分布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南部及首都领地的亚山区中,以及维多利亚州南部,总面积约有400平方公里。

栖息环境

它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草地,林地,沼泽等地带,善于挖掘,产卵在洞穴中。

繁殖

科罗澳拟蟾4岁大才达至性成熟,当中1年为蝌蚪及2年的幼体。它们只有一次繁殖季节。它们约于12月就会在地上近池塘边、潮湿草原等的地上繁殖,雄蟾会在草中及苔藓植物中筑巢。雄蟾透过发声来取悦雌蟾。每一只雄蟾都可以前后吸引达10只雌蟾,并会挖更深的地方。

生活习性

科罗澳拟蟾在冬天时会在任何可以遮蔽的地方冬眠,包括雪桉、树皮或掉下的叶子。雄蟾会留在巢中与多只雌蟾交配。

科罗澳拟蟾喜欢吃鞘翅目、螨、蚁及昆虫的幼虫。蝌蚪则喜欢吃藻类及其他细小的有机化合物

毒性

科罗澳拟蟾是第一种发现能自行制造有毒生物碱的脊椎动物。这些生物碱会从皮肤中分泌出来保护自体,也可以抵抗皮肤感染。

保育状况

在过往30年间,科罗澳拟蟾的数量大幅下降。于1970年代,它们的数量也算是大量;但到了2004年,其数量只余下64只成年蟾。在过去10年它们的数量就下降达80%之多。它们只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大雪山可西欧斯可国家公园内10平方公里的地方,只会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方出没。 它们是澳洲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栖息地破坏及退化、野生动物的出现、东南澳洲干旱循环的延长、与及加强了的紫外线照射等,都令科罗澳拟蟾的数量大幅减少。另外,壶菌病也影响着它们。为了保护它们,现正有采集它们的卵及培育蝌蚪。现亦正就圈养它们作出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