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拉丁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别名大鳞副鳅、大鳞副泥鳅、大泥鳅、黄板秋、板秋,是鳅科副泥鳅属的动物。其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其广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台湾泥鳅体形似泥鳅,体灰黑色,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头及体侧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小黑斑,尾鳍基上方一般具黑斑,背鳍和尾鳍各有数列不连续的斑点。体中等长,前部圆柱形,后部侧扁。头较小,其长小于体高;吻长,远小于眼后头长。须5对,眼小,侧上位,无眼下刺。体被鳞明显,鳞片稍大,侧线完全。背鳍距吻端较尾鳍为远,起点在背鳍之前,胸鳍远离腹鳍,腹鳍不达臀鳍,臀鳍略长,但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
台湾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助阳,健脾利尿,止渴,解毒消肿的功效。台湾泥鳅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逐年攀升,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量较大。
外形特征
台湾泥鳅体形似泥鳅,体灰黑色,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头及体侧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小黑斑,尾鳍基上方一般具黑斑,背鳍和尾鳍各有数列不连续的斑点。体长为体高的5.3~6倍,为头长的5.8~6.8倍。头长为吻长的2~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2倍。体中等长,前部圆柱形,后部侧扁。头较小,其长小于体高,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远小于眼后头长。须5对,最长1对颌须末端达到或超过鳃盖骨中部。眼小,侧上位,无眼下刺。体被鳞明显,鳞片稍大,侧线完全。背鳍距吻端较尾鳍为远,起点在背鳍之前,胸鳍远离腹鳍,腹鳍不达臀鳍,臀鳍略长,但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尾柄皮褶极为发达,上皮褶较高而长,起点靠近背鳍基末端;下皮褶起点与臀鳍基末端相接,末端均与尾鳍相连。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台湾泥鳅广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栖息环境
台湾泥鳅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
生活习性
日常习性
台湾泥鳅在入冬水温降至1℃以下,则钻入淤泥冬眠,开春后水温升到10℃以上又开始觅食,30℃以上潜入池底,呈越夏状态。喜水质中性偏弱酸。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食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也可潜入泥中,只要泥土中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其就不会死亡。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食性
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常以湖中萼花臂尾轮虫、枝角、桡脚类等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以及藻类、禾本科杂草嫩叶、植物碎屑、底泥中有机质为食。人工养殖可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野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油饼等植物性饵料。台湾泥鳅一般白天潜伏,傍晚到半夜出来觅食,因此,投食亦可在傍晚和夜间进行。其食性与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有关。台湾泥鳅幼苗阶段摄食动物性饲料,然后转向杂食性,成体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产卵期间亲鱼摄食多,雌鱼比雄鱼摄食多。
生长阶段
一般鱼类的生长都分为3个阶段,即性成熟前,性成熟后和生长衰老阶段。其中性成熟前和性成熟后成长相对比较稳定。与其它鱼类不同的是,台湾泥鳅在性成熟后仍然还有一段时间生长比较快。也就是雌性在1-2龄性成熟后,雄性为1龄后,在2-3龄达到最大值。
自然繁殖
台湾泥鳅为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产卵持续时间长。一般春季3月开始产卵,产卵后卵巢回到IV期,接着又发育至V期,继续产卵,重复多次产卵可以持续到10月,至当年冬季12月又可产卵一次。产卵后卵巢回到V期,然后又开始发育,到次年春季3月初(或4月初)又重新开始其繁殖周期。其精巢2月份就可以成熟排精,其后V期精巢的比例下降,一直到8月为止,8~9月没有V期精巢,9月以后V期精巢的比例又上升,与卵巢成熟产卵的发育相对应。卵黄色、圆形、半粘性。繁殖时对生态条件和孵化条件要求不高,在各种水域均能繁殖。
人工繁殖
繁殖习性
台湾泥鳅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在一般情况下,水温18℃以上时开始产卵,最适水温在22℃-28℃。一般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结束。其中4-6月上旬,大部分是晴天的早晨产卵,6月中旬到9月份大部分都在雨后或者晚间产卵。
性腺发育
台湾泥鳅的性腺出现于出膜后的14d,出现的性腺属于未分化的性腺。其中卵巢的分化为25-45日龄分化完全。而精巢的分化在30-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并且性腺的发育过程中,发育为卵巢的性腺体积快速增大,表现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的现象,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出现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是很明显。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是人工繁殖过程中最为关键技术。首先将选择2-3龄的优质亲鳅注射催产药物,促进性腺的成熟和产卵。当亲鳅成熟后选择腹部庞大、柔软、有透明感、腹部微红、生殖孔打开的优质亲鳅进行催产。然后进行自然产卵自然授精或者人工产卵人工授精进行繁殖。
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消过毒的网箱环道中或者消毒暴晒后的棕片孵化巢里面进行孵化。
胚胎培育
受精率经过在适宜的孵化池经过卵裂、囊胚、孵出等时期在24小时左右方可孵出。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苗种死亡,成活率低。但在培育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质,培育丰富的浮游动植物配合优质开口饵料和选择初次成熟的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作为亲鳅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养殖方式
池塘开挖及设施设置
设计开挖成80×25米的长方形,深120cm,架设防逃防鸟网。泥鳅有钻洞本能,捕捞十分困难。必须做好防逃措施,同时要防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沿池塘四边,距池埂6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沟,用于埋设拦网。网的高度比最高水位高40cm。拦网用直径4cm、间距5米的钢管作为支撑。防逃网材质为聚乙烯网片,网目40目,防鸟网网目2cm,进水口高出水面0.4cm以上。
泥鳅投放
放鳅苗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时每亩施用生石灰20㎏,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经过发酵的农家肥每亩施30㎏,使鳅苗在下塘后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清塘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每亩用量500毫升,对30升的水进行全池泼洒。3天后,加水1.2米,每亩施发酵过的农家肥150公斤,尿素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微生态制剂5公斤,以促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
苗种投放
肥水第6天开始投放泥鳅苗,严格控制投放密度,每亩投放3cm的苗种8万尾。防逃网外每亩投放17cm草鱼苗20尾,以便清理池塘周边的禾本科杂草和残饵。
养殖管理
饲料选择:符合国家标准,不含禁用药物及非法添加剂的饲料,蛋白含量在36%以上的滇农膨化饲料。
增氧设备:78亩的池塘配套3台每台3千瓦增氧机。
饲料投喂:采用全池泼洒,幼苗期按体重的7%计量投喂,每天8~18点投喂4次。15天后开始投喂粉料和0.8毫米膨化混合料,长到6cm后开始投喂0.8毫米的膨化颗粒料。
中期和后期按体重的4%进行计量投喂,每天9~18点投喂3次。并及时观察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
水质调控
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cm为宜,溶解氧的含量达到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6~8.8,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鳅苗放塘后1个月内要换水3次,10天一次,换水后要肥水,养殖中后期2~3天换水1次,换水量在20~50%。当池水的透明度大于25cm时追加有机肥。透明度小于20cm时减少或停施追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水体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要及时加注新水或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保持池水呈黄绿色。
病害预防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鳅苗放塘后养殖中,必须杀虫脒,消毒,改底,调水,肥水。
每月杀虫一次,15天消毒一次,用聚维酮碘,三天后用生物改底药,第二天用调水宝等调水,隔天用生物肥水药肥水。
物种现状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导致雨水质量变差,破坏了水源环境。严重影响了台湾泥鳅的生存和繁殖,制约了野生台湾泥鳅数量的增加和发展。
在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台湾泥鳅数量极少。再加上人为过度捕捞,严重影响了其数量和自然繁殖。导致野生台湾泥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甚至有部分水域环境中已经找不到其生存的踪迹。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台湾泥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其肉中所含蛋白质比牛、羊、鸡和鳖科肉要高得多,而脂肪含量却低得多。肉中的钙、磷、铁含量很高,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每百克台湾泥鳅鲜肉含蛋白质22.6g、脂肪2.9g、钙51mg、磷154mg、铁3mg、维生素B10.08mg、维生素B20.16mg、烟酸5mg,可供热量174千卡。可见,台湾泥鳅是一种高级营养补品,正如: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台湾泥鳅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药用价值
台湾泥鳅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助阳,健脾利尿,止渴,解毒消肿的功效。《本草纲目》载:泥鳅暖中益气,用于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疮疡、瘙痒症、跌打损伤、阳痿、乳房炎等症。
经济价值
台湾泥鳅在中国市场需求量大,市场价格年年攀升,国际市场对中国泥鳅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量较大。
相关报道
2023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鱼类中有台湾泥鳅。
参考资料
大鳞副泥鳅.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12
大鳞副泥鳅.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12
Paramisgurnus dabryanus.catalogueoflife官网.2025-02-13
大鳞副泥鳅.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12
福建戴云山保护区,发现66种新记录物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