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色交通线

红色交通线

《红色交通线》,长篇小说,作者袁静

内容介绍

长篇小说《红色交通线》描写1931年,在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和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在川陕地区,中共地下党工作人员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复杂的矛盾,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开辟了一条从白区向苏区秘密输送物资的红色交通线。

作者介绍

袁静(1914- ),女作家。北京人。北平冯庸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作协和作协天津分会专门从事创作。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网第四届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孙厥合作),儿童小说《小黑马的故事》、《芳芳和汤姆》,长篇小说《红色交通线》。

艺术特色

作品主人公是中共军事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吴智,他的公开身份是西北军军部参谋。“打入敌人内部”这一行为本身就富于传奇色彩,而吴智机智勇敢的传奇色彩又折射出他所需要应对的当时社会环境的混乱与芜杂,使这部表现国共两党斗争的小说少有说教,却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小说不从流行观念出发,比如描写吴智见老头儿贫穷,便用无产阶级革命或抗日战争的大道理去启发他;而是用烟土去收买他,用一种并不十分光彩的手段(在公式化和概念化的作品中这是决不可能的,因为正面英雄人物必须讲求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既然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手段也必须是高尚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小说这段描写却是成功的:人物的性格逻辑与情节逻辑顺理成章,细节描写自然流转,使人不觉突兀。虽然它不尽符合某种政治历史叙述的规约,但小说开掘出人生另一番风景,或许这就是在政治历史的叙述之外还需要文学的理由。另外,经由民间传说产生的史传小说,源自下层社会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口口相传,只要适合作谈资,就会经过谈话人的加工与修改在叙述中流传开来;既是聊天,谈话人注重的是话题的新颖有趣,以及表述的尽兴,而没必要刻意宣讲哪些观念和教条。因此,传说所包含的生活的复杂性和偶然因素,比理论和观念所能涵盖得要广泛得多。表现革命战争生活的小说,选择革命历史为叙述主题,但由于善于借鉴古典史传小说的叙事传统,在民间传说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使作品寓意翻新,描写也更加神奇。

小说对当代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模式有所突破,使古典小说的创作方法有回流的趋势,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些作品并没一头扎进传统的怀抱,其叙事模式与时代的主流观念依然有深刻而密切的关联。作品普遍洋溢着乐观必胜的信念,很少悲剧结局,在这方面,不仅与传统小说的意向有别,也与五四小说中沉郁悲凉的格调迥然相异,却近似于美国“好莱坞”英雄必胜的电影理念。就这一时期小说而言,叙事风格变化的原因深植于社会历史之中。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悲剧命运,半个世纪前,历史对文学就发出这样的呼吁:“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音,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鲁迅在1907年对文学的呼唤,实际上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诞生这样的历史事件之后,才真正得到有力的回应。与此同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历史观念,也才真正有力地介入现代白话小说创作,并深刻地影响到小说的风格与布局。如果说,历史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曾给古老的中国以强烈的震撼,使它终于看到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和能力去结束败落后、百孔千疮的旧时代,由此形成新时代的主流观念;那么当时的小说家就须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让史传小说传统与时代主流观念相契合。

历史沿革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到大巴山脉,建立川陕苏区蒋介石严令四川省刘湘田颂尧部和陕西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全力“进剿”红军,并调嫡系胡宗南部移防陕甘,监视川陕军的动向。此时,中共上海中央局已派张汉民宋绮云、王佑民等协助中共陕西省委工作。杨虎城接蒋介石手令后,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高级参议杜斌丞受中共人士委托向他转呈红军愿与驻汉38军言和的诚意。杨遂与杜斌丞和38军军长孙尉如商议,决定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陕南密约谅解,互不侵犯。中共地下党员38军少校参谋武志平受中共上海中央局特科指示,努力促成38军与红四方面军的和谈。他的精明强干、出类拔萃早已被杨虎城将军所常识,加上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的极力推荐,杨虎城、孙蔚如一致同意派他为38军与红四方面军和谈的全权代表。

1933年5月13日,武志平化装成红十字会人员,带着孙尉如亲笔“绫书”,从汉中市出发,避开大路,踏上荒径,穿密林,攀绝壁,险遇土匪打劫,10天以后到达川北苏区两河口,将一份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和其他重要军事情报及孙蔚如军长“绫书”交予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领导对此极为重视,张国焘等多次接见武志平,决定派军委参谋主任徐以新为全权代表,同武志平来汉中,与孙蔚如军长谈判。经双方恳商达成“汉中秘密协议”:一、双方互不侵犯;二、配合打胡宗南;三、38军为红色建立陕川秘密交通线提供方便;四、在陕军阵地前沿设立联络站,派武志平全权处理边界事务。从而打通“上海市西安市汉中市—川陕边区”的秘密交通线,南郑境内途经现在的汉朱路沿线(幺二拐、油坊街、牟家坝、马桑坝、青石关、回军坝、天池梁、凉水井、羊圈关、南马山、碑坝),抵川北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又称红色交通线。

红色交通线的建立,打破蒋介石对川陕红色根据地的封锁。在近二年时间里,武志平曾11次去川陕边区,徐以新、黄超3次来汉中。除交换大量情报、密码、地图、文件、资料外,还从汉中往川陕边区运去大批粮食、医药、电讯设备及其他急需的军用物资,汉中地下党募集的大批资金、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到川陕边区。汉中市不少青年,从这条交通线到川陕边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