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德语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是德裔作家埃里希·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8年在《福斯报》三发表,分为十二章。

该书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受到校长坎通列克及其沙文主义的煽动,满怀爱国热情加入了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当中,在四年残酷的战争中,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

小说从人性主义的立场反思战争,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有大量读者,还被翻译成英文,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声誉。也因为这部作品,埃里希·雷马克受到了纳粹政府的迫害,不得不离开德国,先后流亡瑞士美国

相关背景

作者背景

雷马克出生于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ck),父亲从事书籍装订工作。他先在师范学校读书,后被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5次负伤,战后补修母校的课程,后曾当过老师,做过记者。也算是机缘凑巧,福星高照,这位钉书匠的儿子取得了贵族的称号,被封为“布赫瓦尔德男爵”,他开始写起了小说,留下了13部长篇小说。另外他还发表了三个剧本,若干形式多样的电影脚本;诗歌、短篇故事、报告文学等等也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作品曾被译成五十五种语言,并被拍成电影。

创作背景

该书创作于一战时期,一战爆发后,当时年仅19岁的埃里希·雷马克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和同代的青年一样,他选择了自愿加入军队效力。那时年轻的他还不知道战争究竟是一个可以怎样将人如同草芥般碾碎的恐怖巨兽,战场上他五次负伤,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战后他做过各种工作,从1927年的下半年开始,在业余工作之余,开始创作。参加过战争的经历,使他有了创作灵感,因此他就开始构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小说,《西线无战事》。

出版历史

该书于1928年连载于《福斯报》,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的中文版于2011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译者李庆华。

内容情节

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是一名高中生,1914年8月,德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的老师是一个好战分子,积极鼓励主人公投笔从戎,去当步兵,他的校长也时常发表演讲,鼓励他们去参军。于是,他和老师,校长来到战场,一起来的有4 名同学,其他三个人是喜欢深思的克罗普,在炮火中还苦苦背诵物理定律的米勒,对女人兴致颇高的勒尔,那年他们都只有19岁。

经过短期训练他们就被送上了战场。然而一到前线,在前线,他们所目睹的一切痛苦不堪:肮脏,浑身虱子,饥寒交迫;听到的是枪炮声与轰炸声,要不就是牺牲的人在临终前的惨叫声;看到的是硝烟弥漫、一片火海以及遍地血流和尸体。无法逃避地、不可抗拒。每次恶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正在不断减少,有的新兵一上阵就被枪弹击中。而停火后的战场,一眼望去:景象惨不忍睹。这使得他们再也找不到校长所说的光荣与自豪感,反倒为痛苦和死亡困扰着 战争是这样残酷无情,而且,在前线,战场犹如一个笼子,没有谁能解救自己,士兵们不得不在里面担惊受怕地等待着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在穿梭的炮弹的网络下,生活在茫然难知的思念之中,被炸死或能活着,都出于偶然。

后来主人公的伙伴们一个又一人地离去了,有的死在战场,有的死在医院。男主也受过伤,痊愈后又回到前线。在一次战役中,男主把他最好的朋友、受伤的卡特费尽力气从战场背到急救站,但是卫生员却告诉我说:“你本来可以不必这样费事的。”原来卡特在他背上的时候已经中弹死去了。最后除了恰登,男主是他们7 个人中的最后一个了。

终于等来了停战,对于战争毫无好感的男主想着回到故乡重新生活,回到后方后,人们对战争痴情依旧,并嘲笑男主对待战争的态度,认为男主是一文不值的懦夫。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男主又重新回到战场,1918年10月,主人公阵亡了。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战报上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角色介绍

作品特点

艺术特点

《西线无战事》最值得重视的当然是其叙事视角。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实现其叙事目标的关键所在。对于一场现代战争,普通战士的视角是最底层的视角,是与死亡最亲近的视角,是最容易发现侵略战争反人性所在的视角。同时,这个视角具有平民化的力度,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体验,具有扫荡虚假的力量。

作品影响

时代影响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在短短三个月之内便售出了六十多万册,成为了那一代人心目中不朽的经典。但令人悲观的是,文学的力量似乎并不足以阻挡灾难的降临。纳粹党上台后,眼中自然容不得这个持有强烈反战立场的作家,埃里希·雷马克的作品被公然焚毁,他的国籍被强制剥夺,不得已只得流亡海外。随后发生的事情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同样也是雷马克之后的作品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主题与症候——历时更长、规模更大、死亡人数更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续影响

该作品于1930年被拍成电影,该电影成为20世纪美国好莱坞百部最佳电影中的佼佼者。1930年在柏林初映时,几个冲锋队员在约瑟夫·戈培尔的率领下闹场,致使电影停映。1931年,《西线无战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却遭到“德意志军官团”的抗议,理由是:小说讽刺嘲笑了德国的“威武之师”。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剧院广场举行了“焚书大典”,一百三十多位作家的书被烧被禁,埃里希·雷马克的书更是在劫难逃,给出的理由是:“对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的军人进行了文学上的背叛”。1938年纳粹更是悍然夺了他的德国国籍。他的妹妹也受到株连:1943年她曾公开表示,她不相信德国会取得最后胜利;结果付出被纳粹处死的代价。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以上参考资料

专业评价

“人以群分”,人类有相隔的一面;人类又有相通的一面,如果它涵盖了人类最普遍的感情,那它就会超越时空,传颂千古。尽管对雷马克的作品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众口一词:它们是时代的见证。直到今天,埃里希·雷马克的作品还是人们所喜爱的读物。(澎湃新闻评)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书籍续作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西线无战事.豆瓣读书.2024-01-26

《西线无战事》生命悲剧意识解读.中国知网.2024-01-26

西线无战事.北京青年报.2024-01-26

三个维度,解读《西线无战事》何以成经典.北京青年报.2024-01-26

西线无战事.百家号.2024-01-26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豆瓣.2024-01-26

西线无战事.豆瓣读书.2024-01-26

《西线无战事》的战争叙事与叙事视角阐释.中国知网.2024-01-27

西线无战事 Im Westen nichts Neues (2022).豆瓣.2024-01-26

西线归来.百家号.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