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弗兰克·哈里斯

弗兰克·哈里斯

弗兰克·哈里斯Frank Harris(1855年2月14日-1931年8月26日),原名詹姆斯·托马斯·哈里斯,是爱尔兰美国作家、记者。

弗兰克·哈里斯12岁时被送到北威尔士,在那里他作为寄宿生就读于拉本文法学校,后来弗兰克·哈里斯去了美国纽约。弗兰克·哈里斯于1882年返回欧洲。他游历了整个欧洲,最终在伦敦定居,从事新闻业。1921年,弗兰克·哈里斯成为美国公民。1931年在尼斯去世。

弗兰克·哈里斯,因性格易怒、好斗及与多位名人的交往受到关注,但其主要成就为撰写多卷回忆录《我的生活与爱情》(My Life and Loves),该书因包含性描写内容而在全球多地遭禁。其作品还有《炸弹》《莎士比亚其人》和《黄票及其他故事》等。

人物生平

早期

弗兰克·哈里斯,原名詹姆斯·托马斯·哈里斯,1855年2月14日生于爱尔兰戈尔韦,父母籍贯威尔士。其父托马斯·弗农·哈里斯为威尔士彭布罗克郡菲什加德海军军官。哈里斯早年与哥哥共同生活,后在阿马皇家学校短暂就读。12岁时,转入威尔士登比郡拉本文法学校寄宿,次年离校。

逃往美国

1869年末,弗兰克·哈里斯逃至美国纽约市。为求生计,他从事擦鞋、搬运、杂工等零工,并在布鲁克林大桥建设工地工作。后将这些经历融入小说《炸弹》。后来弗兰克·哈里斯移居美国中西部后,最终定居芝加哥,从事酒店服务并晋升为经理。弗兰克·哈里斯受芝加哥肉类加工业影响,他结识牧牛人后转行成为牛仔,后厌倦此工作,进入堪萨斯大学攻读法律,获学位并加入堪萨斯州律师协会。1878年,弗兰克·哈里斯与弗洛伦斯·鲁斯·亚当斯成婚,但次年妻子离世。

回到欧洲

弗兰克·哈里斯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律师,便决定把注意力转向文学。1882年,弗兰克·哈里斯搬到英国,后来为了追寻文学梦想,游历了德国、奥地利、法国和希腊的各大城市。弗兰克·哈里斯曾在一家美国报社短暂担任记者,后来定居英国,从事新闻业。弗兰克·哈里斯首次引起公众关注,是担任了一系列伦敦报纸的编辑,包括《晚间新闻报》《双周刊评论》和《星期六评论》,其中《星期六评论》是他新闻事业的巅峰,H.G.威尔斯和乔治·萧伯纳都是该报的常客。弗兰克·哈里斯哈里斯于1887年11月2日与艾米丽·克莱顿结婚。从1908年到1914年,弗兰克·哈里斯致力于小说创作,撰写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作品,如《炸弹》《莎士比亚其人》和《黄票及其他故事》。

返回美国

随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弗兰克·哈里斯决定返回美国。从1916年到1922年,弗兰克·哈里斯担任《皮尔逊杂志》美国版的编辑。1921年4月,弗兰克·哈里斯成为美国公民。弗兰克·哈里斯还创作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籍,以及一系列题为《当代肖像》的五卷本传记素描,以及他朋友奥斯卡·王尔德和乔治·萧伯纳的传记。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尝试不太成功:只有《戴文特里夫妇》(1900年)(基于奥斯卡·王尔德的一个想法)被搬上了舞台。

去世

哈里斯共结三次婚,1931年8月26日在尼斯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5岁,葬于尼斯圣玛格丽特公墓。不久后,其传记由笔名休·金斯米尔的作者出版。

亲属关系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戏剧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戏剧

影视

歌曲

相关评价

李敖在著作《李敖快意恩仇录》中表示,他遵循司马光的自豪标准,勇于揭示并撰写了多数中国人不敢坦然面对的内容。对于可能的惊讶反应,他推荐参考英国文学家弗兰克·哈里斯的自传《我的生活与爱情》,该书以其详尽的私人生活记录著称。李敖认为,相较于哈里斯“西洋金瓶梅”式的详尽叙述,自己的作品在尺度上显得更为保守。”(李敖评)

弗兰克·哈里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与王尔德、萧伯纳齐名的作家及评论家。(豆瓣评)

参考资料

frank-harris.ruabongrammar.2024-07-23

Jeanne Rathbone.sheelanagigcomedienne.2024-07-23

Jeanne Rathbone.sheelanagigcomedienne.2024-07-23

THE NEW YORK HERADTUESDAY,NOVEMBER1922.tile.2024-07-23

Renewable every hour, pending availability. .archive.2024-07-23

弗兰克·哈里斯 Frank Harris .豆瓣.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