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道上
《宁杭道上》是吴情水所写的一本诗歌创作精选集。于2009年1月出版。现已完结。
导言
跨越五年的“道上”之思。一个在时间背后踯躅而行的守望者。穿越词语那坚硬的壳,能触摸彼此静躁不安的心灵,随着诗的律动我们亦步亦趋。诗与画的融汇之作(由旅德先锋画家贾穹配图)。在诗的悟性与画的灵性之间,每个读者终能收获自己的粮食。
请不要说“诗已死”!诗歌活在呼吸里,即使是我们酣眼,它仍在继续。最好与诗歌同行,而不是让诗歌代你前行。毕竟,“一个人上路总归是最好的抵达”。
情水自己早就窥破了这个属于认识论的秘密,也就是生命的记忆和自我心灵的历史:“我知的悲哀,核仁那样穿着外套/攫夺着我/却感受不到”(《我枯萎着进入我醒来》),“我知”应为勒内·笛卡尔哲学的第一义“我思”,也即纯粹的思,我思故我在;核仁表示尖锐、珍贵;外套让人想起契诃夫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我知的悲哀,核仁那样穿着外套”,一句多么伟大的诗,可以说戏仿了唯心主义哲学的煊赫声势和接受批判的曲折历史。他和时代如果有脱离有关联,也早已摆脱了在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漩涡里打旋。长期以来,人们在中国文学中寻求的都是道德和政治。功利主义文学观要想成立得有一个保证,就是真诚的表达,否则容易以个人及其心性作为工具。这样,我能够很好理解,为什么情水对待时代的姿态并非是正面的。而只要我们的文化结构不改变,吴情水的诗歌不会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诗人、批评家、北京大学博士 王东东)
他是在语言挖掘和灵魂探询上双重抵达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这种抵达尽管还不为更多的诗人同行所知晓。他的诗歌目前还只是在少数人当中阅读。诗歌,本质上就是献给无限少数人的精英事业。诗歌作为一种语言、思与存在的最为凝聚的体现形态,更像一束时代黑夜中凝结的火焰。诗作为一种不无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作为语言与灵魂的双重涉险与发现,很少有人能企及它。而玩弄文字制造垃圾又自以为是的诗人又太多。真正的诗总是选择个别人去完成。他重新发现了语言背后阔大场阈中被遮蔽的意义和声音的指向。吴情水的诗歌肯定不是完美的,但它肯定是重要的。完美的诗像圆润的珍珠,具有饱满的色泽;但是伟大的诗篇,重要的诗歌肯定是个体承担时代和人性的力的声音和责任,它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它肯定是语言和生命的良知感的双重呈现。(中国诗歌批评新锐、文学博士 霍俊明)
吴情水,当代诗人,1977年12月生。湖北新洲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曾求学与南京大学中文系和任职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与评论家张桃洲博士创办艺术先锋杂志《南京评论》。出版有诗集《宁杭道上》、《雪在何处醒》等,另与张桃洲博士合编有《南京评论・年度诗选 》。现居杭州市。
目录
试图逃脱的门徒(自序)
山 羊
沪宁道上
最高虚构的月亮
在外滩
洛丽塔
二月独白
“待白霜揪住你的胡子……”
弃 婴
耻 辱
小妇人
争 辩
周 围
题徐扬孩提时代的照片
在他的婚礼上,我没有
被爱情损害的部分
那一根刺终于在心里露出端倪
我枯萎着进入我醒来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走
青 春
处 境
哑 巴
三个夜晚
2004年
我们无数人终了一生
我久久凝视这个世界
生日宴会
第三天
一位新的时间策划者
地震事件
睡莲,在无装饰的房间
新月与黛施
(评论)
一个蒋梦麟主义者的悲伤(王东东/文)
黑夜中闪烁的舞者:辩难或独语(霍俊明/文)
于交错书写之中的伦理(芬雷/文)
(附录)
我喜欢的十个诗人(王东东/文)
一个人最好的抵达(苏羊/文)
作品信息
页数63页
标签诗歌(67)/诗集(21)/神秘主义(10)/诗(12)/唯心主义(1)/先锋诗歌(1)
开售时间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