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含枢

朱含枢

朱含枢,中国射电天文学家,我国射电天文学最早研究者和学科开创人之一。他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包括类星体核心存在螺旋型磁场和非轴向喷流;提出活动星系核一种新模型;发现活动星系核中存在磁场发射现象,推进了对活动星系核的认识。

人物简介

朱含枢,浙江青田人,射电天文学家。毕业于浙江大学机电系,进修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6年留苏研究学习射电天文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是国际天文学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他是我国射电天文学的最早研究者和学科开创人。留苏期间,合作发起筹措了1958年中国海南岛日环食射电天文多波段联合观测(由紫台牵头,两国科学院、高教部主持),研究了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偏振辐射,将射电望远镜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引入国内,推动了我国射电天文学开局和迅速组建射电天文队伍,起始研究射电望远镜和太阳射电。回国后负责研制成可在日面射电辐射背景中检出黑子微弱偏振辐射的偏振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日食观测中分解了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双核结构,获得了较国外同期为优的进展。此项工作及参予研制的CM波段射电望远镜均获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80年代后从事宇宙射电源偏振波及VLBI天体物理学研究,主要贡献有:1.解决了射电天文学中的赝偏振理论,即射电源非偏振背景辐射如何转生赝偏振的物理过程的难题,开拓了非常短波长上偏振观测的可能,受到国外同行的相当重视和好评;2.首次在类星体3C147核心区发现不同于寻常的三喷流结构含主喷流,迄今未知的侧向(非轴向)喷流和反常的、远长于主喷流的反向喷流。有关新现象与迄今天体物理学研究认知的活动星系核(AGN)模型(含黑洞,吸积盘,正反对称双喷流,即Rees模型)及相对论性射束模型均相矛盾,因而对研究认识AGN极为重要,并揭示了AGN中存在另一种前所未知的非轴向喷射机制;3. 提出了AGN吸积盘冕物质发射和内禀非对称喷流模型(CME With lntrinsically Asymmetric Jets Model)可解释AGN的多种形态和前此不能解释的现象;4. 首次发现著名剧变天体BL Lac AO 0235+164中存在过去未知的喷流方位角的快速剧变。使用了所提出的CME模型使该天体诸种长期争论的令人困惑的剧变得到了很好的解释;5.首次发现吸积盘冕物质发射(吸积 Disc Coronal 质量 Ejection,CME)和大尺度的磁场发射;6.首次发现AGN核心处存在螺旋型磁场和确证AGN中正、反喷流的内禀非对称性,从而使长期以来关于喷流究竟是否原本对称的争论得以澄清。这些新发现改进了现有对活动星系核的认识,受到国外同行的十分重视和相当好评。与多国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曾赴瑞典执行两国科学院关于VLBI 天体物理学的合作研究任务,多次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较多论文。被编入《2000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2000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THE FIRST FIVE HUNDRED》;《FIVE HUNDRED LEADERS OF INFLUENCE》;《LEADING INTELLECTUALS OF THE WORLD》;《1000 LEADERS OF WORLD INFLUENCE HALL OF FAME》等书,并获相应的杰出成就奖、金奖,及获『TWENTIETH CENTURY ACHIEVEMENT AWARD』成就奖;『2000 MILLENNIUM MEDAL OF HONOR』金奖;『COMMEMORATIVE MEDAL OF HONOR』金奖;『2000 GOLD RECORD OF ACHIEVEMENT AWARD』金奖;『THESIS GOLD OF WORLD ACADEMIC CONTRIBUTION PRIZE』金奖;和『OUTSTANDING MAN OF THE 20TH CENTURY』称号。1982年在Seventh International Nathiagali Summer College on Physics and Contemporary Needs获讲学金牌。另1995年获《河外低频变源(LFV)的视超光速运动和结构变化的VLBI研究》课题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代表作有《CME and Ejection of Large Scale Magnetic Fields Helical Magnetic Fields,and Intrinsically Asymmetric Jets- New Findings in AGN》;《VLBI Observations of the Puzzling BL Lacertae Object 0235+164》;《AO 0235+164-A‘Heretic’BL Lac》等。

技术成就

朱含枢最初对离开原先所学专业有所不舍,希望能回到原专业方面工作。后中科院电机学研究所来人替换,但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未能同意,后经孙克定副台长暨其他领导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之需要和青年可塑性较大相劝导,复蒙张台长遇之以器重、启迪和教导,朱含枢遂应允留下,许紫台以驱驰。朱含枢最初参加的天文工作是紫金山天文台60cm反光望远镜的恢复工作。要修复这样的望远镜在当时是天文界的一件大事、难事。中国科学院在当时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专门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请来专家组(含电气工程师,光学、机械技师共3人)。紫台在台长领导下也成立相应的3人小组,整个工作在1953年第4季度开始,历半年而完成。恢复后的该望远镜成为我国天文界的观测主设备。嗣后承担的工作是为60cm望远镜研制配用的光电测定星光的设备,该项工作系张钰哲台长提出,物理研究所陈芳允研究员指导,由朱含枢在物理研究所研制完成,其所设计可观测到的极限星等为12等星,带有一定的探索和开创性(在国内并无先例)。配用于望远镜后成功地观测到了交食双星御夫座WW正弦光变曲线。这是我国天文界第一次星光光电观测,也是在张台长指导下朱含枢完成的第二项天文工作。1954年朱含枢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指派到中科院近代理物研究所进修及工作,师从无线电物理学家陈芳允研究员。张钰哲并写信将朱含枢介绍给他的挚友周培源教授。到物理所进修主要是为开展射电天文学研究工作作准备,同时也参加物理所的无线电物理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近代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各近代学科的摇篮和基地,这里汇集了众多的各学科第一代精英。在这里有机会与各方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朝夕相处,与老科学家接触,聆听教诲,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讲习班,受到很大的得益和启迪,这是朱含枢的第一次视野开拓,也是在物理所第一次接触到自然辩证法。1956年朱含枢受派作为中科院第一批留苏研究生赴苏联研究学习射电天文学。1956年8月下旬抵达圣彼得堡(现为圣彼得堡)的前苏联科学院中央天文台(即普尔珂沃总天文台)为射电天文学研究生。由于在物理所的工作和学习,来苏以后很顺利地接上了在前苏联的研究生论文工作和各项学习,并与苏方同事打成一片。除了论文工作,即偏振射电望远镜的研制和太阳射电偏振辐射的观测与研究课题以外,他还着意留心和学习,吸取其他研究室组和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包括宇宙射电方面研究的经验,为日后在国内开展射电天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历

1933年10月12日 出生于青田县

1950~1953年 在浙江大学学习。

1953~1954年 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54~1956年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修。

1956~1960年 由中国科学院派往苏联科学院研究学习射电天文学。

1960年 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射电天文学研究,任研究员。

1992年11月~1993年6月 在瑞典科学院Onsala空间天文台从事合作研究。

主要论著

1. 日食观测小组. 1968年4月22日日食的3.2cm波段圆偏振观测。天文学报,1974,15(2):123

2. 朱含枢,徐之材,朱祖彦,等。太阳射电波流量之绝对定标问题及射电天文削后波瓣抛物面天顶辐射绝对定标方法。科研工作报道(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76(9):63

3. 朱含枢。射电天文学。自然杂志年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63

4. 朱含枢。射电天文学新近的主要进展。全国射电天文学术工作讨论会论文专集(北京天文台台刊,副刊),1981(1):62

5. 朱含枢。射电天文偏振问题。全国射电天文学术工作讨论会论文专集(北京天文台台刊,副刊),1981(1):74

6. 朱含枢。射电点源与展延射电源强度背景辐射的赝偏振转化过程研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五十周年(台庆专集)

7. 朱含枢。超光速致密射电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五十周年(台庆专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南京

8. 朱含枢。超光速致密射电源—新近之观测与其物理涵义。全国射电文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天文台刊,副刊),1984.9

参考资料

朱含枢.朱含枢.2024-11-16

类星体3C147的射电观测结果.类星体3C147的射电观测结果.2024-11-16

1958年中苏联合海南岛日食观测与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开端.1958年中苏联合海南岛日食观测与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开端.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