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畲族凤凰装

畲族凤凰装

族凤凰装,是畲族服饰的称号、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也是畲族服饰的精华,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凤凰装分为闽东北装式、闽北装式、浙西南装式。畲族妇女对本民族的卓越贡献博得同胞的普遍尊敬,从而形成了畲族特有的“崇凤敬女”习俗,1975年罗源畲族服饰被指定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的代表装,2007年,罗源畲族服饰、罗源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世纪90年代,畲服行业陷入低谷,甚至濒临消亡,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也受到关注,畲服的需求慢慢多起来,2008年6月,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3月,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廷文,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仙福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联手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量身打造了“畲族凤凰装”,具有很高的金属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

畲族的风凰装是畲族人民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意境美、图形美、工艺美、和谐美。

历史沿革

畲族视本族女性为凤凰的化身。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畲族妇女对本民族的卓越贡献博得同胞的普遍尊敬,从而形成了畲族特有的“崇凤敬女”习俗。

以前凤凰装是畲族女性的日常服饰,不管是下田种地还是串门吃饭大家都穿畲服,到了后来,只有结婚、祭祖、‘三月三’这样的重要日子才能看到穿畲服,做衣服的人就变少了,1975年罗源畲族服饰被指定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的代表装,2007年,罗源畲族服饰、罗源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世纪90年代,畲服行业陷入低谷,甚至濒临消亡,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也受到关注,畲服的需求慢慢多起来,2008年6月,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畲服淡出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制作畲服的裁缝师傅纷纷转行,技艺传承、蚕丝等原材料的生产都受到影响。2023年3月,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廷文,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仙福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联手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量身打造了“畲族凤凰装”,具有很高的金属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

流行地区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县,福州,古田县连江县罗源县宁德市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市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市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市华安县,漳浦,长泰区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

相关文化

当姑娘们穿上这一身凤凰装,她们便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据说祭拜祖宗时,盛装的新娘子是不必倒身下跪的。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大山里的客人,他们大多分布于闽、浙、粤、赣等山区地带,其中福建地区以闽东一带为多,这一身华丽的凤凰装,它与畲族的传统信仰有莫大关系,据说畲族的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得高辛帝青眼相加,遂被招为东床快婿,结婚时,高辛帝的女儿三公主便是凤冠、凤衣的华贵打扮,光彩照人,婚后,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她照着自己当年结婚的样子,将女儿打扮得如凤凰一般,自此,畲族人但凡生下女儿,也依样画葫芦,给女娃娃准备一身凤凰装,或许是出自对三公主的崇拜,畲族的女性社会地位更高,特别是穿上了凤凰装的新娘,祭祀时是不必对着祖宗牌位下跪的。

尽管畲族人散落分布于南方各地,但他们在装束上的区别大同小异,基本上,老中青三代都有大致的风格可循:结婚的姑娘身着“大凤凰装”,各式装束华贵繁琐,不怕折腾;年轻的未婚女子风格与之相似,但相对简约,更显青春活泼;至于老年妇女,通身衣饰颜色较为暗沉,更庄重大气,出嫁、去世才戴的凤冠又称“公主顶”,如凤凰高高昂起的头,过去畲族姑娘必须从结婚开始,逢喜庆节日或重大场合佩戴,一直到年老去世带入棺中,据说只有这样,畲族的祖先才会认同死者的身份,凤冠的地位可见一斑,抛开图腾的意味不谈,凤冠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通常就地取材,以山里常见的翠竹为原料。制作时,先用银箔包住竹枝,再裹上红布。之后,搭配五色彩珠和银质发针、垂坠银帘等。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以罗源县为例,未婚的畲族女子穿“小凤凰”,头上戴着头圈;已婚的妇女穿“大凤凰”,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凤冠。

传承保护

2008年6月,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银才是福州市非遗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传统畲族服饰制作,在他的手中,一针一线制作成华丽的“凤凰装”,为守住畲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兰银才在传统“凤凰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服装的制作工艺、裁剪理念方面,用现代的形式加以改良,2020年,兰银才参加第五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展演,获得“最具匠心传承奖”,模特穿上他精心缝制的凤凰装,走上时尚T台,站到了更大的舞台上。父子俩依旧奔走在畲服传承的路上,在小学、大学开设畲服制作课程,他说:“畲服里有我们民族的文化、乡愁,我们会把畲服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畲服淡出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制作畲服的裁缝师傅纷纷转行,技艺传承、蚕丝等原材料的生产都受到影响。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契机,传承发展迎来转机,畲家非遗焕发新魅力。罗源县不断加大畲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力度,建立畲族服装传承保护基地和可持续的传承人机制。同时把畲元素打造成文旅产业的核心品牌,举办“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建成畲族文化民俗小镇。畲家非遗融入文旅市场,在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兰曲钗、兰淑香等畲服从业者,在汲取畲族服饰特色元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良生产加工工艺,提高畲服生产效率和美观、舒适度。近年来,罗源畲服越来越多地走出罗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加2018年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展演荣获一等奖,入驻福州市三坊七巷“畲族馆”,在台湾新竹灯会上展示畲服等,罗源畲服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制作工艺

在凤凰装五件套的制作技艺上,不仅需要心灵手巧,还需要大量的材料相配搭。作为头饰的风冠,"大致可分为黑色缠头纱、风和抓头3个主要部分,主要以银饰制成。椎髻高钗是模仿风头;缀在风冠银链上的银片,形如羽,应是模仿风羽;而盘垂的瓷珠,叮咚作响,宛如凤鸣"由此也可见风冠制作的难度之大。一般的风冠需要细竹条搭骨架,再用布料(麻布或棉布,或丝绸)来细心包绕,包绕时用面浆粘贴再细线密缝,还需要细彩条镶边,加上各种质地的珠子来点缀,视凤凰装的不同档次,分别选用石珠、木珠、琉璃珠、琥珀琛、珍珠、瓷珠及椒珠等。另外,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还要配上木簪、或骨簪、或银簪、或金簪。这种被畲族称为"kegl"、汉族称为"等"的风冠,同时还要有以下复杂的配件:"钳栏、头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载、骨掐、钳搭、方牌、耳环、头抓、古文钱、牙签、挖耳、蕃蕉叶、金链、银链。"

过去做一个风冠需要银子5两左右,如果加上配件和手工费,约合15个银洋左右,按民国时期当地生活状况换算,每3个银洋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伙食,相当于供一个学生5个月的生活费,才够做一项凤冠。在当时,风冠被看作是高级头饰和奢侈品,在多数人温饱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划出一笔钱来做风冠,非贵富人家莫属。传统风凰装的制作都是手工缝制,大襟衫(包括前襟,斜襟衫)形式的凤凰衣,花边的刺绣和布盘纽扣显得特别重要。花边在畲语中称为"兰观",有的畲族又把有花边的风凰装称为"兰观衫",一般是在开襟处、领、袖、下摆和裤脚边处镶上花边,花边有的是云头花纹,有的是各色花朵,口袋上也配绣相应的云头或花草。

即使是样式最简单的“凤凰衣”,也需要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若是定制的纯手工绣制的“凤凰衣”,则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畲服围兜上绣的图案没有固定的样式,因为以前畲族妇女都是将自己绣好的图案拿给裁缝做衣服,她们会将自己喜爱的物品和美好的向往绣进围兜中。

服装特色

“凤凰装”最大的特色在于胸襟、袖口、围兜上的花纹,畲服制作最精妙、最难的工艺也体现在这里。畲服均以黑色和青色为底色,显得庄严朴实、凝重深沉,而罗源县“凤凰装”通过花边、彩带等元素的运用,整体风格以华丽著称,令人过目难忘。

分类

畲族男子的穿戴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的传统装式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上世纪80年代以后,畲族妇女的原有装式逐渐从社会生活中淡出,人们在怀念传统的同时,开始用“凤凰装”来指称畲族妇女的传统装束。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各有特点。

闽东北装式

闽东畲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用苎麻布裁制而成,基本上都用黑色,也有用蓝色。衣服向右开襟,围裙绣有人物和花鸟图案,腰间束白色绣花(称作“山哈带”)。畲族妇女还喜欢佩用银饰,如发簪、耳环、耳坠、戒指、手镯等不同地区畲族妇女的衣服和发式又有不同。

福宁东路装(福鼎式)

福宁东路装也叫福鼎式(福鼎旧时也称福宁东路)。上衣服斗和领口饰有红色花边,袖口的滚边红绿灯鱼相间,领口加饰两颗红色绒球,发式梳扎时将头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梳扎过程不掺假发。畲族称这种发式为“凤尾髻”。

福安装(福安式)

福安市装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市蕉城区的大部地区。特点是上衣沿服斗的边上有一条红布边,靠袖头处有半个红色方形,据说这是上古高辛帝敕封时盖的“金印”。

畲家妹子16岁以前的装扮象征雏凤。梳理时先用红绒绳与头发掺在一起编成长辫子,然后盘缠在头顶,额前有刘海,16岁后头发梳成筒形,扎上红绒绳,是为“凤头”;衣领袖边镶上花边,是“凤身”;腰带上有图案花纹,末梢还有丝,比拟小凤凰美丽的翎尾。

婚后妇女是成年大凤凰的装扮。头发从脑后梳起,盘在头上呈筒形高帽状,中间发髻隆起,横插一条银簪;衣领襟边和两袖的花边宽大而且色彩艳丽,腰带也异常美丽。

福宁西路装(霞浦式)

福宁西路装也叫霞浦式(霞浦旧时也称福宁西路),流行于霞浦大部和福安市东部松罗、溪尾一带。上衣服斗和领口上均绣花边,以红为主色;青年妇女的盛装饰有三组花边,称为“三红衣”,这一带畲族妇女的发式称为“福宁头”。梳扎时先将头发大约按二比三分为前后两部分,掺入假发,用发夹固定,呈海螺状,最后插上大银簪。这种发式又叫做“盘龙髻”。

罗源装(罗源式)

罗源县装流行于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北峰、闽侯县以及宁德市南部飞鸾一带。平时服装与福安式、福宁西路式大体相近;盛装的花饰则异常华美,十分锦绣,罗源装的发式叫做“凤头髻”。梳扎时将头发拢到脑后,卷成两股,交叉缠绕在用竹木或者铁丝制成的细长的发饰上,固定于头顶,再用红绒绳缠扎,使头额呈一个高突的造型。

闽北装式

闽北畲族妇女的凤凰装以顺昌县的为代表。服饰与闽东的差不多,主要特点在发式。闽北畲族妇女的传统发式是“扇形髻”:以百根银簪配上红绳,编成扇形帽,平戴在头上;扇帽两侧挂着彩色丝绦,走起路来,摇曳多姿。

浙西南装式

浙江省南部山区畲族妇女的传统装式也称为“凤凰装”,东南部的与西南部的有较大的差别。东南部如苍南县平阳县畲族妇女的装式基本上与闽东的福宁东路装(福鼎式)相同,浙西南畲族传统女装很是别致,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等为畲族服饰特色。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一带畲族妇女的发式(凤冠)梳理比较复杂,还要用许多小珠串装饰,正面看去仿佛是一个“人”字。景宁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襟口花边多采用素色,发饰也比较素雅;近些年有所改革,不少妇女穿起了红装。

相关事件

2023年3月,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廷文,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仙福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联手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康畲族乡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钟团玉晋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量身打造盛装——“畲族凤凰装”,这次参会畲装在采用凤凰装的基础上,对造型、纹饰材色、结构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与改造,由畲族服饰制作非遗传承人吴廷文老师“凤之玺”工作室制作,银饰品“凤舞龙腾”由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仙福打造,此次盛装具有特定的地域标识,整体呈现龙凤呈祥的氛围,鱼跃龙门、双龙戏珠、凤采牡丹等图案,体现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与节日的喜庆,且有福、禄、寿、喜的寓意。制作过程有拉丝(将银加工成头发般大小的细丝),编丝(将银丝编成图案),包含有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十多道技艺,据了解,“凤舞龙腾”整套银饰包括凤冠、耳环、项圈、手镯等,其中项圈中的“双龙戏珠”还是首次采用“透雕+转轴”的手法,目前项圈已经被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珍品馆收藏,具有很高的金属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

价值影响

不死鸟畲族的吉祥物,凤凰装是畲族女性最主要的装束,也是畲族服饰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畲族文化内涵,畲族的风凰装是畲族人民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

意境美

凤凰装的设计和制作效果所要达到的类似风凰展翅的壮丽之美,是壮美和柔美的结合,是意境和意愿的融汇,是畲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凤凰表意文化的体现,也是畲族民族形象、民族精神的典型标志,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追忆和纪念始祖高辛帝、龙麒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希望自家的女孩长大后都能像风凰一样美丽、善良、能干,被世人称赞,同时也希望凤凰般的女儿能够嫁到富庶人家,过上甜蜜美满的生活。

图形美

传统的畲族风凰装穿戴整齐后仿佛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大鸟,"从景宁畲族风冠上的风纹来看,虽然总体形状与普通的鸟类无异,但其风头、凤尾的形状已经十分形似鸡头和雀尾"。从服饰图案上看,凤凰装设计与生活结合紧密,技法有绣花和挑花,或织绣结合,风格纯朴自然,彩云、彩虹、日月、江河、花草、鸟兽图案一目了然,生动形象,与福禄寿喜相关的汉字直截了当,另有象征农田、树木的图案,也与农业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各种图案多为写实的图形,少有抽象的符号。

工艺美

凤凰装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从造型上看,风凰装让人充分感受到畲族纯朴的自然美,那种既尊重原生态又注重色彩协调和适用性的生活美学,那种不夸张、不肤浅、不脱离畲族生活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来源于畲族崇尚自然的根文化。

和谐美

风凰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间生活的和美。凤凰装与山相配,与林相融,与花相争,与人相映,体现了一种和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风凰装不仅有人文的风韵,也有自然的气息,仿佛在告诉人们:人的离去只不过是凤凰涅,是人的升华和新一轮更加壮丽的生活的开始,这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乐观态度。

参考资料

福安市设计“畲族凤凰装”将亮相人民大会堂.今日福安.2024-03-06

福州畲族服饰传承人二十年守护畲家“凤凰装”.福州畲族服饰传承人二十年守护畲家“凤凰装”.2024-04-13

凤凰情结.凤凰情结.2024-04-13

罗源“凤凰装”焕发新魅力.光明网.2024-04-13

巧手翻转凤飞舞,走进畲族服饰传承人与“凤凰装”的前世今生.百家号.2024-04-1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华夏经纬.2024-03-06

闽东凤凰装:畲族人图腾情结.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