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颞颥孔

颞颥孔

孔,是指眼眶后面的颅顶附加的孔,一般为咬合肌附着的位置。

正文

早期爬行纲没有该孔,龟鳖目没有颞颥孔,属于无孔亚纲

恐龙和鸟类有两对颞颥孔,属于双孔亚纲

类哺乳爬行动物以及由其进化而成的哺乳纲有一对颞颥孔,属于合弓纲,是一群羊膜动物。颞颥孔即太阳穴。

调孔亚纲是海生的爬行动物,其特征是头骨有大的上颞孔而缺少下颞孔

单孔亚纲

单孔亚纲(Synapsid)也被称成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是一群羊膜动物,包含羊膜动物中所有与哺乳类关系较近的物种。单孔亚纲是羊膜动物中两个主要生物群之一,另一个生物群为蜥形纲。它们在头骨的两侧各有一对下位的颞孔,位于眶后骨和鳞骨之下,称下颞孔,因此单孔亚纲有时也称为下孔亚纲、合弓纲。

有些合弓纲(包括哺乳纲)可能是温血动物,但早期单弓动物如盘龙目可能大部分是冷血动物。

双孔亚纲

双孔亚纲是主干的爬行纲,在最初的爬行动物登场后不久就已经出现,在最初的时期虽然不是主要的爬行动物,但是随后一直成为爬行动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鳞龙次亚纲是双孔亚纲中的原始类型,是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动物之一,也是后来出现的各类新兴爬行动物的祖先。鳞龙次亚纲直到现代仍然繁盛,是现代最繁盛的爬行动物,包括现存爬行动物的绝大多数成员。

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

本次亚纲是原始的双孔类头骨有二个颞颥孔,它们被眶后骨和鳞骨形成的骨棒所分开。本次亚纲有三个目,包括现存的蛇、蜥蜴和仅见于新西兰几个小岛上的罕见的喙头蜥,以及一些古生代和中生代原始的已绝灭的小型爬行纲

初龙次亚纲(Archosauria)

本次亚纲是进步的双孔亚目。中生代在地球上占统地位的爬行纲均包含在本次亚纲内。称为爬行类时代或恐龙时代的中生代,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本亚纲中多种多样的巨大成员而说的。

无孔亚纲

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出现于石炭纪晚期,下分三个目:大鼻龙科(Catylosauria) 、龟鳖目(Chelonia)、中龙科(Mesosauria) ,目前仅存龟鳖目。

调孔亚纲

海生的爬行纲,其特征是头骨有大的上颞孔而缺少下颞孔。根据适应水生特化的程度不同分为两个次亚纲,即联龙次亚纲(Synaptosauria)和鱼龙次亚纲(Ichthyopterygia)。

联龙次亚纲(Synaptosauia)

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孔的下界;头很小,口大;颈较长;身体宽扁;因适应水生,四肢发展成桡脚类,指骨数目加多;肢带骨的腹侧壮大而背侧(如肩骨、肠骨)退化。桡足上的骨头呈柱棒状。根据食性不同,本次亚纲的爬行纲可分为两个目:即蜥鳍目(Sauropterygia),牙齿长而税利,食鱼;楯齿龙目(楯齿龙目),后部牙齿板状,有压碎作用,食软体动物门

侏罗纪和白垩纪非常兴盛,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除南极洲、南美)的蜥鳍目蛇颈龙目是本亚纲典型而重要的代表。

鱼龙次亚纲(Thyopterygia)

本次亚纲的成员是高度特化适应水生的海生爬行动物,或叫鱼形爬行动物。本次亚纲只有一个鱼龙目,其特征是后额骨和上颞内构成上颞孔的下界;身体鱼形,有大的像鱼样的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脊柱伸入尾下叶;头大,眼大,吻长,有长的利齿,肉食。鱼龙类可能在晚古生代晚期起源于大鼻龙科,在三叠纪早期已完全特化成鱼形,繁盛于侏罗纪,少数残存到白垩纪。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各个大陆(除南极洲、非洲外)。鱼龙属(鱼龙)是本亚纲的典型代表。

我国的鱼龙类化石集中于三叠纪,分布地区颇广,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安徽均有发现。如喜马拉雅鱼龙(喜马拉雅鱼龙)、Mixosaurus(混鱼龙)、巢湖龙属(巢湖龙)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