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兔儿风
云南兔儿风(兔儿风属 yunnanensis Franch.)是一种菊科植物,属于兔耳风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直伸或弯曲,直径3-6毫米,稀有达1厘米者,根颈密被绵毛;根近肉质,粗壮,簇生。茎直立,单一,不分枝,花葶状,高20-60毫米,基部直径1.5-2.5毫米,多少被绵毛。叶基生的密集,呈莲座状,大小极不等,叶片近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6厘米,宽1-4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或截平,有时沿叶柄短下延,两侧常不等,边缘有胼体状细齿,上面被具疣状基部的糙毛,但在花期多数毛脱落而仅存粗糙的疣状凸起,下面被糙伏状长柔毛,常于脉上较密;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侧脉4-5对,很纤细,弯拱上升,虽有少数分枝,但不结成网眼;叶柄长2-7.5厘米,无翅,被长柔毛,基部明显扩大;茎生叶与基生叶近同形,少而小,长8-20毫米,宽3-7毫米,被毛,下部的具3-5毫米的短柄,上部的无柄。头状花序具花3朵,花期长达22毫米,沿茎的上部一侧或于同一侧的短枝上通常3-6密集,平展或下垂,复作间断的穗状花序式排列;总苞圆筒形,直径约6毫米;总苞片5-6层,边缘和顶部带紫红色,背部均具1脉,多少被疏柔毛,外1-3层卵形,长2.5-3.5毫米,宽1.5-2.2毫米,顶端短尖,中层狭长圆形,长9-1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渐尖,最内层披针形,长约14毫米,顶端长渐尖,边缘薄,膜质,基部楔状渐狭;花托较宽,直径约1.3毫米,无毛。花淡红色,全部两性;花冠长16-18毫米,花冠管向上略增大,长约7.5毫米,于管口上方约2毫米处5深裂,裂片偏于I侧,长圆形,长6.5-8毫米,宽约I毫米,顶部卷曲;花药外露,长约8毫米,顶端圆,基部的尾挺直,长2-2.5毫米;花柱分枝略伸出于药筒之外,头状,内侧略扁,长约0.2毫米。瘦果近纺锤形,无明显纵棱,长约5毫米,密被白色长柔毛。冠毛黄白色,羽毛状,长约9毫米,基部联合。花期9月到翌年1月。
本种区别
AinsliaeapteropodaDC.var.LeiophyllaFranch.如果仅从其原始记载来分析,则似乎与狭叶兔儿风AinsliaeaangustifoliaHook.F.etThorns.ExC.B.Clarke的性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该变种的模式标本与本种的模式标本是同号标本(Delavayn.608),因此该变种理所当然是本种的同物异名。AinsliaeascabridaDunn根据其模式标本的照片和原始记载来看,笔者认为H.Handel-Mezzetti在1938年(文献见上)将其并人于本种是完全正确的,而H.Koyama(ActaPhytotax.Geobot.32:59.198”再将其并人于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ffolia(D.Don)Sch.-Bip.中却是欠妥的。因为它与宽叶兔儿风无论在毛被的类型、叶柄具翅与否、头状花序的大小和排列以及总苞的长短等诸方面,均有极大的差异。至于《西藏植物志》(4卷291页1985年)将本种和其它的许多种均并人于宽叶兔儿风久latifolia(D.Don)Sch_Bip.中,这一见解绝不敢苟同。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剑川县、鹤庆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景东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武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嵩明县、富民县、昆明市、澄江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石屏县、蒙自市、砚山县)、贵州省(赫章县、纳雍县、盘州市、贵阳市)及四川省西南部。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700-2700米的林下、林缘或山坡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