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山
罗锦山,原名罗光诚,字云卿,别号锦山,是永靖县(现今永靖县罗川)之人。他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八年(公元 1828 年),在民国八年(1918 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罗锦山于咸丰壬子年(1852 年)被选为贡生。他一生以教授学生为业,凭借能诗善书而闻名于陇上地区。他终生从事私塾教育,在精心钻研书法的同时,以诗词自我娱乐,著有《开怀集》这部诗集。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罗锦山自幼聪明伶俐,性格耿直。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不到二十岁时就已经成为了秀才,并被选拔为贡生。然而,当他前往西安市参加乡试时,因为不满主考官的傲慢态度,他在试卷中表达了讽刺之意,因此未能获得录取。这次失败之后,他放弃了追求仕途的想法,转而专注于书法和文学创作。他曾在一幅中堂中写道:“布衣暖,菜羹香,诗书留味长”,展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艺术生涯
罗锦山在书法方面投入了数十年的心血。他经常在身边放置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块方砖、一支毛笔和一个装有白土稀汤的泥罐,以便随时练习书法。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室内,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都会拿起笔来练习。他的书法技艺涵盖了楷书、行书、隶书和篆书等多种字体,而且每一类字体都能达到极高的水平。即使在他晚年视力衰退的情况下,他也坚持练习书法,直至87岁卧病在床时才停止。他的书法作品笔触遒劲有力,气势恢宏,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特点。他还特别喜爱书写“虎”和“鹅”两个字,因为他认为它们象征着纯洁和力量。他的书法作品遍布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甚至远至新疆、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教育贡献
罗锦山在三十多岁时迁居河州城,担任私塾教师。在此期间,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与其他文人交流书法和诗歌。到了七十多岁时,他返回家乡继续教学。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为家人、邻居和朋友创作了大量的中堂和条幅。他的作品不仅在河州境内广泛传播,而且还通过商人和旅行者的途径传遍了整个西北。在上海滩的书画店铺中也能找到他的作品。他的绘画作品同样受到赞赏,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如《麻姑仙》《布袋爷》、《渔樵耕读》和《八仙》等。
文学成就
罗锦山的文学才能同样卓越。他说:“我有一小毫,沧龙嘴边毛;所向皆如意,锋利比剑刀。”他的诗歌作品包括《长短句、五言、七言诗》共五卷,这些作品后来被整理成《芸窗集》并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云卿罗锦山先生诗歌誉本》的手抄本,其中包含了他对联十帧和一百二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三、四、五、六、七言诗,也有混合使用的诗句。他的诗歌语言既引用了经典文献,也融入了当地的方言。他的《河州十二景》系列诗歌中,《积石奔流》一首描绘了黄河源头的壮丽景象。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诗歌,如《贬吃洋烟》批评了罂粟的危害,以及《换衣》反映了他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社会影响
罗锦山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总督多罗特·升允曾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就连外地来的游客也会特意前来观看。有一次,临夏回族自治州知州潘效苏在罗家洞佛寺进香时,对罗锦山的书法表示赞赏,并请他撰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至今仍然挂在罗家洞,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在一次春节前夕,尽管已经忙碌了一整天,罗锦山依然为侄子罗福存写下了一幅独特的“虎”字中堂,展现了他非凡的书法技巧。
后世影响
罗锦山的大部分作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只有少数作品得以幸存,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永靖名人罗锦山介绍.超赞名人网.2024-09-17
【展览在线】墨韵——临夏州博物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书画珍品展丨罗锦山作品赏析【十一】.知乎专栏.2024-09-17
罗锦山.博雅人物网.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