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饶家驹

饶家驹

饶家驹(全名:Robert Charles Joseph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别名:饶家华,英文别名:Reverent Jacquinot,1878年3月15日—1946年9月10日),字轶才,男,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法国天主教神父,法国传教士,曾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

饶家驹早年加入耶稣会,随后在英国比利时修道、获得学位。1913年,他到中国传教。1931年,饶家驹参与长江洪水赈灾。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饶家驹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促使中日双方停战四小时,救出战区内未及逃出的老弱妇孺七八百名。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后,饶家驹受各方委托,在复旦大学操场、徐家汇等地建立了6所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万多人次。后建立南市难民区,最多曾有收容所130余所,收容难民10万人以上,难民区成功运转了32个月。1938年10月,饶家驹赴武汉建立了汉口难民区。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广州市吴江区福州市等地也相继建立起了难民区。1940年,欧洲战场吃紧。饶家驹奉法国天主教之命于6月16日离开中国去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1945年,饶家驹作为罗马教廷的首席代表被派往柏林,主持救济德国难民的工作。饶家驹曾获法国政府“荣誉骑士”封号。1946年9月10日,饶家驹因患白血病在柏林去世,终年68岁。在他过世后并没有被运回其家乡,而是就近安葬于柏林西部地区法国占领区墓地。

饶家驹在中国救助了大量中国难民,设立南市难民区,并推动其他地区设立难民区。他的事迹在中法两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为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名字也因其1937年在上海的人道行为而被写入了《日内瓦第四公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8年3月15日,饶家驹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他早年加入耶稣会,随后在英国比利时修道、获得学位。

工作经历

1913年,饶家驹来到中国传教,曾在圣心堂管理外侨教徒,并担任法国驻沪陆海军与公共租界“万国商团”随军神父(具中校军衔)、上海天主教所办各外侨子弟学校童子军指导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各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1931年,长江洪水饶家驹参与其中赈灾。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饶家驹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促使中日双方停战四小时,救出战区内未及逃出的老弱妇孺七八百名。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后,饶家驹受各方委托,在复旦大学操场、徐家汇等地建立了6所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万多人次。饶家驹鉴于候于法租界与南市交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上的大量难民,于是提出了设立“南市难民区”(亦称饶家驹安全区)的建议。经过他奔走,得到英、美、法等国驻沪外交当局支持,最后取得中日交战双方的同意,11月9日“南市难民区”正式成立。成立的当天就收容难民2万多人。最多曾有收容所130余所,收容难民10万人以上。难民区由以饶家驹(当时任国际红十字会难民救济委员会负责人)为首的外籍人组成监督委员会负责管理。为拓宽经费来源,饶家驹于次年5月赴美在白宫会晤富兰克林·罗斯福,获资助约70万美元。在美期间,饶家驹利用一切机会走访政界和社会要人,四处募捐。美国红十字会响应而发起“一碗饭运动”。饶家驹还在旅美华侨中发动募捐,并去加拿大开展此项活动,难民区成功运转了32个月。

1938年3月9日。蒋介石致信感谢饶家驹:“贵神父及难民救济委员会诸同仁,抱己饥己溺之怀,施解衣推食之仁,奔走勤劳,迄今不懈。中正忝主戎行,缅怀弥感,用特专函,代表全民,敬致最诚挚之谢忱。”同年10月,饶家驹又赴武汉建立了汉口难民区。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广州市吴江区福州市等地也相继建立起了难民区。饶家驹是难民区的总管,难民区内孤苦无依的老人很多,他就为这些老人建立了残老院,特殊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1940年,欧洲战场吃紧。饶家驹奉法国天主教之命于6月16日离开中国去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南市难民区”缺乏主持人,只能宣告结束。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 饶家驹反而作为罗马教廷的首席代表,被派往柏林,主持救济德国难民的工作。

人物逝世

1946年9月10日,饶家驹因患白血病在柏林去世,终年68岁。

个人生活

饶家驹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为美国籍。饶家驹身材高大,因为喜欢锻炼,所以身体强健。饶家驹没有右臂,有种说法是因为在128第一次淞沪战争救济难民时受伤而不得不锯掉右臂,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说他有一次在学校上课做化学试验时发生爆炸事故,伤及其右臂而不得不锯去。

饶家驹很有语言天赋,在中国教授法文和拉丁文时,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上海方言日语,这为他日后设立南市难民营、与多方沟通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会职务

所获荣誉

后世纪念

葬礼

时任柏林大主教、法国占领军司令以及时任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桂永清等在Frohnau的教堂出席了饶家驹的葬礼。饶家驹过世后并没有运回其家乡,而是就近安葬于柏林西部地区法国占领区墓地。

墓志铭牌

2013年3月,姜郁春来到柏林收集饶家驹史料,在当地历史学家Pegler的帮助下找到了饶家驹的墓地。2013年6月初,姜郁春陪同专程赶来柏林的美国作者阮玛霞女士拜访饶家驹墓地、举行葬礼的教堂等地; 此后又与墓地管理处及柏林Reinickendorf区政府达成协议,为饶家驹墓地捐献墓志铭牌。余秋雨为饶家驹墓地纪念碑镶嵌玉片题写“仁者爱人”这四个字。2013年9月10日,柏林饶家驹墓地纪念碑揭幕仪式举行。

相关作品

书籍作品

纪录片

其他纪念

饶家驹的名字因其1937年在上海的人道行为而被写入了《日内瓦第四公约》。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是“中法友好年项目”之一。饶家驹神父铜像位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人物评价

饶家驹既是当今世界战时平民保护及人道主义救援的先驱,也是成功的样板和范例。(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评)

饶家驹终生为救济难民而四处奔忙,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生命的怜惜之情,但又坚信生命的顽强,终将克服黑暗,迎来黎明。他的情怀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在林地的边缘,橡树上落下一粒橡子,落在那茂密的草和石楠花上。它发芽、生长、长高,刺骨的冬日之风常常。但是这么多幼株,怀着希望活着,在它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评)

从性情方面说,他(饶家驹)是一位宅心忠厚,和易近人,长于筹划,勇于执行,极有决心的人。饶家驹一生都致力于战时平民救助,饶家驹堪称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光明网 评)

参考资料

淞沪会战中那些不能忘记的细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5-03-01

苏智良:“难民之父”饶家驹.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2025-03-01

浅谈饶家驹及上海“南市难民区”(汪志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24-05-04

南京大屠杀:血泊中的人性光辉,同样值得铭记.今日头条·凤凰WEEKLY.2025-02-27

老城薪火——红色珍遗寻迹|一位普通市民的抗日故事.今日头条·上观新闻.2025-02-27

饶家驹神父,“上海的拉贝”.时代在线网.2025-03-01

【抗战记忆】拯救上海30万难民.微信公众平台·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2025-03-01

好书·推荐 | 那一年,这位年近花甲的独臂老人,成为三十万中国难民的守护神.微信公众平台·书香上海.2025-03-01

饶家驹,以“上海拉贝”之名归来.新华网.2025-03-01

饶家驹安全区.豆瓣读书.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