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名:Wu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u0026 Prevention,别名:武汉市卫生监督所,前身:武汉市卫生防疫总站)是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管理与指导的中心,是隶属于市卫生健康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副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该中心总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马场路288号,现任党委书记、主任为王家刚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武汉市卫生防疫总站于1952年10月经中南局批准,由武汉交通检疫所、中央防疫队和武汉市卫生实验所合并成立。1953年更名为武汉市卫生防疫站,1955年迁至汉口复兴街2号办公。1994年1月,该站迁至江汉北路新大楼。2002年12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挂牌,取代原武汉市卫生防疫站。2018年,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2019年11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至江汉区马场路新址。2023年12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市卫生计划生育执法督察总队整合重组,加挂武汉市卫生监督所牌子,标志武汉市疾控体系进入系统优化与全面提升的新阶段。2024年12月30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成立大会召开,标志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卫生监督所重新组建。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行政办公楼1栋,实验楼1栋,占地面积18亩(含急救中心),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新建的西区综合实验楼(经开汉南区)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集成P3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等。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6个综合机构、19个专业机构,在编职工3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参公执法人员7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202人,高级职称人员82人。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科学教育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卫生监督执法优秀案例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武汉市卫生防疫总站于1952年10月经中南局批准,由武汉交通检疫所、中央防疫队和武汉市卫生实验所合并成立。1953年更名为武汉市卫生防疫站,1955年迁至汉口复兴街2号办公。1994年1月,该站迁至江汉北路新大楼。

2002年12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挂牌,取代原武汉市卫生防疫站,职能从卫生防疫扩展至全面疾病控制。2018年,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2019年,设立“武汉预防医学科研专项”和以核心项目与创新人才为基础的“创新工作室”。2019年11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至江汉区马场路新址。

2023年7月,集P3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及动物实验室于一体的综合实验楼在经济开发区千子山大道落成,显著提升检测能力与应急响应水平。同年12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市卫生计划生育执法督察总队整合重组,加挂武汉市卫生监督所牌子,标志当地疾控体系进入系统优化与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2024年12月30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卫生监督所)党委成立大会召开,标志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卫生监督所重新组建。

2025年6月11日上午,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了“规范地铁冷却塔卫生,共筑环境健康屏障”为主题的环境健康宣传活动。

规模条件

规模设施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行政办公楼1栋,实验楼1栋,占地面积18亩(含急救中心),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新建的西区综合实验楼(经开汉南区)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集成P3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等。

医师人才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职工3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参公执法人员7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202人,高级职称人员82人。现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3人、市劳模1人、省级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市五一劳动奖章3人、“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3人、“黄鹤英才(医疗卫生)计划”2人、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29人、“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7人、武汉市卫健委“晨星”计划8人。

医联体

2018年挂牌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建有6个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建立了创新人才培育流动机制,设立以核心项目与创新人才为基础的4个“创新工作室”;获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武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3期;开展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等8家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试点基地;与9所高校签约教学基地。

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挂靠合作的机构众多,涵盖武汉市新(突)发传染病风险预警中心、武汉市传染病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心、武汉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等,这些挂靠机构在不同专业领域,如公共卫生质量控制、医疗机构防控监管、健康相关事务管理等方面,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支撑,共同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等任务推进 。

科室设置

教育科研

教育

教研实践

2021年,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工作和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学员现场实践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MPH现场实践教学由公共卫生实践专题系列讲座(1周)、现场调查选题与设计专题教学(约20学时)、研究生院统一安排的基地现场实践教学(8周)、导师课题培养阶段开展的现场实践活动(不少于4周)等四大模块组成。武汉基地主要承担为期8周的基地现场实践教学,指导中国疾控中心MPH完成实习教育、文献交流、专题讲座、专题实践、工作实践等各项实践任务。自2021年起,共接收中国疾控中心MPH 24人。

CFETP 两年制每期学员培训包括2个月核心课程、20个月现场实践和1个月毕业前总结提高三个阶段。核心课程和毕业前总结提高在CFETP项目开展,第一阶段现场实践在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业务处所开展,第二阶段现场实践在CFETP省级和地方培训基地开展。武汉基地主要承担学员第二阶段现场实践,负责学员在培训基地期间现场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工作和技术支持,协助责任导师完成培养计划拟定的培训产出工作。2024年,武汉基地首次接收CFETP学员。

学科人才

传染病(艾滋病)预防控制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于2019年被市卫健委授予武汉市首批公共卫生重点专业学科。该学科集艾滋病预防、干预和治疗于一体,主要专业工作包括疫情监测、行为干预、检测诊断、抗病毒治疗及健康教育。

艾滋病预防控制专业重点学科现有专业人员17人,包括博士2人、硕士10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6人;市“黄鹤英才计划”1人、市管专家1人、市卫健委中青年骨干人才4人,在读博士1人。

学科团队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艾滋病防控项目。2004年,在我国首次实施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试点项目,被时任吴仪副总理誉为“武汉模式”,在全国推广;2006年,建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队列;2008年,在全国首创以“发现和管理传染源”为导向的艾滋病防治模式,在全球首次实施艾滋病“治疗2.0”试点项目;2014年和2019年分别启动第三轮和第四轮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学科团队先后承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健委和湖北省卫健委等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获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奖4项;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1区2篇,2区3篇,SSCI论文2篇。出席世界艾滋病大会、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并发言和壁报交流10余人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2015年经过市公共卫生重点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评审,成为首批公共卫生重点建设专业(学科)。2019年,通过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专业(学科)周期考核评审,正式确立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专业(学科)。学科设有四个专业科室和一个创新工作室:监测评价室、综合防制室、老年人与青少年健康管理室、基层卫生室和疾病负担工作室。通过五年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研究,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项目6项,各项业务工作不断提高,促进全市慢性病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

学科拥有18名学科成员,其中博士2人、硕士14人、本科2人,职称方面现有副高6人、中级9人、初级3人。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卫生部行业基金项目、国家卫计委项目、中国疾控中心项目、省卫生健康委项目、武汉市科技局项目以及多项市卫健委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8篇,中文核心期刊20篇,统计源期刊15篇。5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或分组会上作学术报告。1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科普书籍和技术手册4册(套)共21部,发行量逾万册(套),受到读者及同行的欢迎和好评。其中主编的“常见慢性病防治指南”丛书2013年获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奖励。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所,于2015年通过市卫计委评审成为重点学科。通过学科建设和创新驱动,学科以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已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与健康、饮水与健康、健康风险评估、卫生物理化学检验。

学科拥有17名学科成员,其中博士6人、硕士8人、本科3人,职称方面现有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7人、初级4人。本学科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卫计委项目、中国疾控中心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省卫生厅项目以及多项市卫计委项目。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学科成员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本学科实验室于2005年即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投入超过一千万元资金购置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串联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学科的检测能力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卫生检验(病原微生物)

卫生检验(病原微生物)学科依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验所,于2019年通过市卫健委评审成为武汉市首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学科5个专业分别承担了全市人间致病病毒、细菌及寄生昆虫的检测和监测;开展全市食品、生活饮用水、化妆品、环境和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样本的卫生微生物检测。在完成日常检测和监测任务的同时,开展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

学科汇集了中青年骨干人才2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4人,硕士以上人员16人,拥有省、市级专家各一名。

学科成员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几十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湖北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奖1项。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在病原研究的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科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于2015年再次被市卫计委确认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专业学科,2019年确定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专业学科。通过学科建设和创新驱动,学科以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已形成了“传染病消毒”、“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和“病媒生物防制”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学科拥有13名成员,有正高1人(三级)、副高4人、中级4人、初级4人,其中包括博士1人、硕士9人、本科2人,专科1人;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5人;有9名分别在国家、省及市级专业学术团体担任委员以上职务。近5年先后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7篇;牵头制定并发布的团体标准1个、省地方标准1个和市地方标准2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省级“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立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9项。

传染病(流行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流行病)预防控制学科于2017年8月经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评审,成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专业(学科)。本学科依托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共包括传染病监测及预警预测、免疫规划及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安全性观察、卫生应急3个方向,不仅承担着全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职能,且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及传染病防控相关应用型研究

该学科团队共有成员17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0人、本科4人;职称结构:正高1人、副高6人、中级5人、初级5人。近两年来,该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项目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项目2项以及省、市卫健委项目8项,合作项目包括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2项(子项),参与完成了国家药品评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疾控局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等机构承担的药典说明书以及国家级规范(狂犬病诊疗规范、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30项团体标准和动物伤害诊疗规范的制定。此外,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 17篇。

新(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

“新(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病原免疫所、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以及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立,于2024年确定为武汉市第五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作为学科牵头负责部门,统筹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织牢公共卫生与临床协同的“从环境到个体、个体到人群”综合性传染病监测网络,整合从病原到媒介动物进而人群传播的全流程监测覆盖,并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新(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已形成了“新(突)发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新(突)发传染病诊疗技术研究”、“新(突)发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新(突)发传染病风险预警技术研究”4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学科拥有31名成员,有正高7人、副高12人、中级5人、初级7人,其中包括博士8人、硕士18人、本科4人。近5年先后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9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58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湖南省人民政府进步奖2项;立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9项。

环境卫生(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与健康风险评估)

环境卫生(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与健康风险评估)重点学科依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毒理所,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申报,于2024年被市卫生健康委确认为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学科紧扣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从不同粒径颗粒物暴露对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颗粒物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颗粒物污染物暴露对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蓝绿空间暴露与代谢相关性慢性病及身体活动的关联性影响和疾病负担综合评价;空气中新型污染物监测及其健康效应评估和生物气溶胶与呼吸道疾病关系六个方面,厘清武汉市特征性的空气污染暴露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及健康风险,根据监测发现的主要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性健康防护及防护效果评价工作,建立空气污染监测评估及预警体系,为采取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降低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学科团队共有18人。学大结构: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职称结构:正高4人,副高4人,中级10人;学术兼职: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2人,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委员2人,市级学会理事2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人。近5年来学科成员承担教育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省卫生健康委、市卫生健康委、武汉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共1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二项;发表论文共90篇,其中SCI论文64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14篇。

科研

科研资源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微生物、寄生昆虫物理化学、毒理、消毒、病媒生物、放射等专业实验室300余间,备案P2生物安全实验室24间,配置实验室仪器设备2047台(套),其中百万以上设备56台(套);拥有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非法添加物、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具备放射卫生技术服务、实验动物使用许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GCP)、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等资质,正积极推进药物非临床试验研究资质(GLP)及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申报;中心通过CMA认定的检测项目为18大类876项。

科研项目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对外承接8方面59类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服务、环境健康服务、面向机构和单位的检验检测服务、卫生学评价与健康影响评估、大型活动与重点场所公共卫生保障技术服务、健康活动策划及健康媒体制作、科研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药械评价服务。

科研成果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批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8个,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9所高校的实践实习教学基地,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三年,中心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8项,获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250篇,其中SCI论文104篇,2023年在《cell》以并列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对外承接8方面59类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服务、环境健康服务、面向机构和单位的检验检测服务、卫生学评价与健康影响评估、大型活动与重点场所公共卫生保障技术服务、健康活动策划及健康媒体制作、科研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药械评价服务。

论文

2021-2023年度,中心合计发表各类论文24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1篇(中科院分区1区论文17篇)”。

科技奖

2021-2023年中心获得各级科技奖励9项。

科普奖

2021-2023年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普奖56项,其中国家级科普奖励16项。

专利

2021-2023年,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均为2023年获得:《AIDS患者心理与疾病支持系统及设备》(ZL202110818418.3)、《基于人工智能的疟疾分类方法及设备》(ZL202110342953.6)、《基于人工智能的疟原虫识别方法及设备》(ZL202110357678.5)。

医院文化

疾控理念

疾控目标:建设“国内一流,中部第一”的疾控中心。

疾控精神:团结、奉献、务实、创新。

疾控形象

江豚属,作为长江的忠实守护者,其种群状态是衡量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这些灵动的小生灵,如同自然的使者,在与武汉这座充满英雄色彩的城市相遇之际,华丽转身成为象征吉祥与和平的吉宝家族。

家族特征独具匠心:

祥云发,发丝似江河波澜般蜿蜒,又似传统祥云图案般飘逸,意着无尽的幸运与和谐。

爱心耳,双耳如鱼鳍般优雅地分列两侧,又似两颗低垂的爱心,传递着家庭之间温暖恬静的爱意。

吉宝家族由五位成员组成,每位成员的故事及人物性格塑造,具有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并对该群体传递对应健康知识。

行政管理

中心职责

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五大职责:承担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等预防和控制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检测和病原菌检验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及应用研究;承担全市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等监督执法工作,督察指导各区卫生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工作。

中心领导

医院资质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微生物、寄生昆虫物理化学、毒理、消毒、病媒生物、放射等专业实验室300余间,备案P2生物安全实验室24间,配置实验室仪器设备2047台(套),其中百万以上设备56台(套);拥有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非法添加物、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具备放射卫生技术服务、实验动物使用许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GCP)、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等资质,正积极推进药物非临床试验研究资质(GLP)及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申报;中心通过CMA认定的检测项目为18大类876项。

荣誉奖项

以上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5年6月26日,“院士开讲 全民健康课”邀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阮连国、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媒所所长兼武汉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秘书长陈晓敏、武昌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担任主讲嘉宾,围绕群防群控与科学防蚊主题开展知识普及。

参考资料

..2025-06-27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7

机构设置.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7

领导信息.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7

单位荣誉.单位荣誉.2025-06-27

最新消息!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卫生监督所重组.百家号.2025-06-27

中心简介.ABOUT US.2025-06-27

“美丽中国我先行:规范地铁冷却塔卫生,共筑环境健康屏障.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7

挂靠机构.挂靠机构.2025-06-2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6-27

八个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简介.八个武汉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简介.2025-06-27

2021-2024年中心获批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021-2024年中心获批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025-06-27

科技成果.科技成果.2025-06-27

疾控文化.疾控文化.2025-06-27

蚊子为什么爱咬你?教你几招让蚊子无处可逃.今日头条.2025-06-27

湖南疾控:登革热“病毒快递”来袭 请留心.百家号.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