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粥厂
《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中国相声段子。《开粥厂》由二人表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是一段对口相声,作品的表演形式以说和逗为主。
《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暖厂》逐渐发展成《开粥厂》和《报菜名》两段相声。《开粥厂》原先的版本是以背诵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施舍物品清单来卖弄演员贯口基本功的节目。《开粥厂》讲述了甲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种种“善行”,开设全年施舍的粥厂,向穷人提供炸酱面、炖牛肉、大饼、饺子等各种物品,又引用似是而非的“圣贤语录”支持自己的说法。特别是在端午、中秋、春节三个重要节日要大开善门,用贯口的形式报出施舍之物的清单,但因为甲还没有发财,这一切不过是他的主观臆想的故事。后来马三立的版本将技巧的展示放到了次要位置,整段相声塑造了 “马善人” 形象。
《开粥厂》整体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巧妙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
历史溯源
作品溯源
《开粥厂》是最典型的通过饮食描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相声段子之一。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 “贯口活”。《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 300 多人,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日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暖厂》逐渐发展成两段相声:一段是从谈一般中西名菜菜名,发展成专说满汉全席的《报菜名》(也叫《菜单子》);另一段是谈三个节日在暖厂里都施舍哪些东西的《开粥厂》。
作品发展
《开粥厂》原先的版本是以背诵五月节、八月节、春节施舍物品清单来卖弄演员贯口基本功的节目。讲述了甲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种种“善行”,开设全年施舍的粥厂,向穷人提供炸酱面、炖牛肉、大饼、饺子等各种物品,又引用似是而非的“圣贤语录”支持自己的说法。特别是在端午、中秋节、春节三个重要节日要大开善门,用贯口的形式报出施舍之物的清单,但这一切不过是主观臆想,因为还没有发财的故事。而马三立的版本却将技巧的展示放到了次要位置,整段相声通过若干精心设计的细节描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意蕴丰富的 “马善人” 形象。
作品文本
参考资料
表演形式
《开粥厂》由二人表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是一段对口相声,作品的表演形式以说和逗为主。
作品版本
艺术特色
整体特色
这段相声整体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巧妙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诸如那叫声赛过叫驴的蛤蟆秧子、牛皮吹得五里地都没个接茬的夸张表述、丈八象牙条案,以及大到能容纳轮船的养鱼缸等内容,皆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汪洋恣肆的夸张。这些浪漫主义元素,都统一在人物的典型性格之下,通过极具想象力的情节,凸显出人物吹牛不打草稿、自吹自擂的个性特征,让整个作品既扎根于对现实中这类人物的观察,又凭借奇幻的想象与夸张情节,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
《开粥厂》等一些传统相声,恐怕与新相声的主题单一、具体、明确等新文学主张是不一样的,带有极大的玩讽意味,似是而非、正话反说,只把意绪荡漾其间,而这才是“相声味儿”。
《开粥厂》的贯口部分在相声里属于较难的,它不像《报菜名》《地理图》,这种不容易变、不容易改的好背。它说的是一个善人开粥厂施舍,到了端午节给什么东西,到了中秋节给什么东西,到了腊八节又给什么东西,到了小年夜祭灶给什么东西,到春节过年了给什么东西,和《报菜名》《地理图》中的贯口有很大区别。而且这些东西又绕嘴,这个半斤,那个四两,这个一对,那个两串,所以说这个段子难度非常大。
个人特色
马三立将孝江泌 “性行仁义”“恐其饥死”“乃复置衣中” 的善举,翻空出奇地用在将虱毛目 “无论找谁,往脖子那儿一搁” 的马善人身上,更加凸显其伪善的面目。而这一有着典型意义的 “虱子典”,在马三立消瘦的形象映衬下更是相得益彰,极具喜剧意味。接下来,这副猥琐的形貌与夸耀自己家资巨万、乐善好施的言行形成了巨大反差,真真叫人忍俊不禁。如今,马三立塑造的这个马善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段相声也被相声界公认为除马三立外谁也 “拿不动” 的经典作品。
马三立最擅长传统相声的“文哏儿”与“贯口活”。他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亲切生动、自然,说的细腻,内紧外松,机变巧妙而清晰有力,在夸张的手法当中,蕴含着生活的实感。在《开粥厂》的“垫话”中他关于马善人的论述,让人叫绝。在“善”字上他是这样讲的:马善人不看宰牛羊的,马善人没害过一个性命,有个蜘蛛掉在地上都不踩,逮着臭虫都不捻死,可从自己身上找出个大虮子呢!不能挤死、怕它饿死,结果是:“找一个胖子往他脖子上一搁,嘿!善哪。”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公开干损人利己的丑态,美化成行善事,使人听了啼笑皆非,这就是马三立的发人深思的幽默。
《开粥厂》中关于 “五里地没接子的牛皮” 的包袱,马三立在不同时期表演时的台词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马三立与张庆森是如此表演的:
甲:美国人送给我张牛皮,这牛皮打开,五里地,没接缝儿,整的。 乙:有这么大牛吗? 甲:美国人给吹的。
借助这看似闲笔的包袱,对当时的美国进行了讽刺。而在晚年与王凤山表演的时候,马三立做了修改:
甲:法国人给我张牛皮,这牛皮打开,五里地,没接缝儿,整的。 乙:你这牛得多大?
时过境迁,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为了不伤害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马三立删掉了这个带有讽刺性的包袱,更显出艺术大师的与时俱进。
参考资料
[典藏]相声《开粥厂》 表演:马三立 杨少华.央视网.2025-07-10
相声《开粥厂》马志明黄族民-搜狐视频.搜狐视频.2025-07-10
[相声集锦]相声《开粥厂》 20130103.[相声集锦]相声《开粥厂》 20130103.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