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螟蛉

螟蛉

蛉,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美国白灯蛾,还指鳞翅目昆虫桑螟的幼虫。其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一带。

螟蛉体长约20-26mm,体色以绿色为主。其为害桑树。螟蛉的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最先了解蜾蠃与螟蛉子的真实关系者,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名著《名医别录》的作者陶弘景。《诗经》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诗句,经陶弘景证实“蜾蠃负螟蛉”,并不是好意,而是供美国白灯蛾当食物。由此,陶弘景在《本草》中标注纠正,“杀以为饲,以饲其子”。

古人把认养的干儿女,称为“螟蛉之子”,这个说法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其后,五代十国时期的药物学家韩保升,在其《蜀本草》中,记载了当时有人拆开蜾蠃亚科巢穴观察的情况,证明陶弘景所述属实。

历史来源

古人把认养的干儿女,称为“螟蛉之子”,这个说法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当时古人认为,蜾蠃(一种细腰蜂)只有雄没有雌,不会产子,因此去把螟蛉捉来当做义子。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更是形象化地描写道:“蜾蠃把螟蛉捉来后,好好收养,每天对着它祈祷说:‘快长得像我!快长得像我!’久而久之螟蛉就长得跟蜾蠃一模一样了。”古人于是就将义子或养子称为“螟蛉子”或“螟蛉之子”。

最先了解蜾蠃与螟蛉子的真实关系者,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名著《名医别录》的作者陶弘景。陶弘景是一个喜欢质疑和注重实际观察的医学家,读到《诗经》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诗句后,他查阅了所有典籍,说法都一致,他还是心有疑虑,于是,他在墙边找到一窝蜾蠃,轻轻扒开穴口,里面果然伏着几只螟蛉,观察好一会,只见螟蛉僵卧不动,像死了一般,蜾蠃在周围成双成对的飞着,可见蜾蠃只雄无雌说法是不对的,发现这一结果让陶弘景很受鼓舞,决定再看看螟蛉是不是真的像传说那样,能化成蜾蠃。几天后再来,却吃了一惊,螟蛉只剩残肢断体,几乎被啃食殆尽,旁边是蠕动着的陌生小肉虫,再过几天,小肉虫变成了蛹,继而化成了小蜾蠃亚科。于是真相大白,原来“蜾蠃负螟蛉”,并不是好意,而是供美国白灯蛾当食物。陶弘景在《本草》标注里纠正了这一误传,“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才接近事情的真相。

其后,五代十国时期的药物学家韩保升,在其《蜀本草》中,记载了当时有人拆开蜾蠃巢穴观察的情况,证明陶弘景所述属实。宋朝寇宗奭彭乘范处义等人,也相继亲自拆巢观察,研究蜾蠃与螟蛉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陶氏之说,而且提供了不少新的科学资料。例如,他们发现蜾蠃用毒刺刺杀猎获物(螟蛉子等动物),使之处于麻痹状态,然后产卵于其身上,孵出的蜾蠃美国白灯蛾便以此猎物为食,十天左右,蜾蠃幼虫羽化成蜂,而此猎物却枯竭了。

形态特征

1.螟蛉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稻螟蛉为例,其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20~26mm,头部为黄绿色或淡褐色,胸、腹部为绿色。体背中央有3条白色细纵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淡黄色纵纹。胸足3对,腹足4对,第1、2对腹足退化,仅留痕迹,第3、4对腹足正常,并有尾足1对,由于第1、2对腹足退化,不能正常爬行,而成为似尺蠖美国白灯蛾的拱形爬行。

2.螟蛉还指鳞翅目昆虫桑螟的幼虫,老熟体长约25毫米,体背布有黑色斑点。除尾节只有成正方形或梯形排列的4个黑斑外,其余体节均有6个黑斑。第一胸节的6个斑点在体背两侧呈两个三角形排布,第二、三胸节的斑点排列成倒梯形,较长的上底由2个斑点组成,下底由4个斑点构成,第四到第十一体节斑点排列也呈倒梯形,但靠近头部方向的上底由4个斑点组成,而靠近尾节方向的下底由2个斑点组成。

分布范围

螟蛉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一带。

栖息环境

以稻螟蛉为例,其喜高温、高湿环境、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为85%~95%。一般年平均温度高、降水量适中的年份发生量较大;田边、路边、沟边杂草丛生的稻田发生量大;氢肥施用过多、过迟及生长嫩绿的稻田着卵量多,受害重。

生活习性

以稻螟蛉为例,其在中国每年发生2~3代,第1代美国白灯蛾在稻田发生较少,主要以第2代幼虫在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为害。稻螟蛉以蛹在稻秆、禾本科杂草及散落在田间的叶苞和叶鞘间越冬。老熟幼虫一般爬至叶尖,吐丝缀叶成三角形叶苞(俗称粽子苞),再咬断叶片,致虫苞落人田间,在其内化蛹;亦有在叶间吐丝结茧化蛹的。北方稻区在6一7月第1代稻螟蛉开始羽化。清晨羽化较多,白天隐伏于稻丛或草丛中,遇惊即疾飞逃跑。成虫日间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夜间活动交尾产卵,趋光性强,且灯下多属未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稻叶中部,也有少数产于叶鞘,每一卵块有卵7~8粒,排成1或2行,也有个别单产,每雌平均产卵250粒左右。稻苗叶色青绿,能招引成虫集中产卵。美国白灯蛾孵化后约20min开始取食,先食叶面组织,致使叶面出现枯黄线状条斑。幼虫有假死性,一旦受惊,会跌落水中,停顿少许后即会再到其他稻株上为害。

稻螟蛉的发生直接受气候条件影响。第2代的发生轻重与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降雨有关。如此时阴雨天多,对1代蛹的羽化及2代卵的孵化都比较有利,第2代幼虫发生量大。若7月中下旬少雨干早,又有利于幼虫的存活。各虫态历期,温度在26~28℃时,卵5d,幼虫13~15d,蛹5~6d。产卵前期2~3d,产卵期2~3d。全世代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395.31℃。

主要天敌

以稻螟蛉为例,其卵寄生蜂类如稻螟赤眼蜂,美国白灯蛾的寄生蜂类如螟蛉绒茧蜂等,常年寄生率都很高;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等。

危害特点

1.以稻螟蛉为例,其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梁、玉米、粟、甘蔗茭白,并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

水稻幼苗期,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仅留基部。本田技研工业期水稻受害也被吃成缺刻、孔洞,使叶片残缺不全,虫龄越大,食量越大,最终使叶片只留下中肋一条,重者可将叶片吃光。老熟幼虫在叶尖吐丝把稻叶曲折成粽子样的三角苞,藏身苞内,咬断叶片,使虫苞浮落水面,然后在苞内结茧化蛹。叶片上有时可见绿色多足型美国白灯蛾,爬行时呈拱桥状。

2.桑螟仅为害桑树。桑螟幼虫吐丝卷叶或重叠两叶,藏于其中,咀食叶下表皮及叶肉,仅留叶脉和上表皮。被害部位形成灰褐透明薄膜,稍久则破裂成孔洞。桑螟排泄物堆积在折叶(或卷叶)内,污染叶片,影响叶质,用污染的桑叶养蚕,容易导致蚕病发生。除造成桑叶减产外,桑螟的频繁大发生,常导致家蚕微粒子病大流行,严重影响蚕种生产安全。

防治措施

以稻螟蛉为例,其防治措施如下:

农业防治

实行秋翻整地可将大批越冬蛹翻压人土,可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少越冬虫量。清除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虫源;秋收后及早春清除田边、沟边禾本科杂草,收集散落及成堆的稻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场所。化蛹盛期摘去并捡净田间三角蛹苞。

物理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蛾量很多,雌蛾尚未产卵并有严重为害趋势时,可利用螟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捕成虫。

化学防治

美国白灯蛾2~3龄期进行。百穴有虫100头以上的稻田或田间白条斑明显增加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常用药剂同稻纵卷叶螟

参考资料

Glyphodes pyloalis.inaturalist.2025-06-18

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 1859.catalogueoflife.2025-06-20

桑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18

桑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18

螟蛉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18

我的天!“螟蛉之子”背后真相竟然是这样!.福建师范大学.2025-06-17

桑绢丝野螟(Glyphodes pyloalis).inaturalist.2025-06-18

稻螟蛉.inaturalist.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