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盖寺山

云盖寺山

云盖寺山位于鄂西北县城南60公里的鲍峡镇境内,这座山间深藏着绿松宝石矿。山上绿荫森森,松涛阵阵,秋天果满枝头,霜叶红遍,优美之景使人如临“桃源”。

简介

山下矿山作业洞,上下十八层。山中洞口如镜,四通八达。郧阳区以绿松宝石为原料,在县城建有工艺美术厂,以传统的玉雕工艺制作项链、耳环玉簪手镯、戒指等装饰品,为新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少数民族所酷爱,用绿松石雕琢的花卉、禽兽、古今人物、山水亭,形象逼真,深受国内外鉴赏家的赞誉。这些工艺品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览云盖寺山或工艺美术厂,可领略和氏璧故乡的风采,追寻秦昭襄王以城池换玉而引发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诱人的历史故事,并可游览“郧县猿人”、“春秋古战场”、“唐王家族墓葬群”等历史文物景点。

话宝石

郧阳区群峰林立,宝藏于千峰万巅之中;自古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在十堰市已探明储量的25种矿产郧县有20余种,其中沙金、兰石棉、明矾石汉白玉、米黄玉、白云石、石墨等矿藏储量居全市首位。特种非金属绿松石品位高,蕴藏量大,开采历史悠久,在世界珠宝行业中享誉久远,被称为“东方绿宝石”。

《郧阳府志》和《矿物大典》载:绿松石产云盖寺山。绿松石玉雕、玉器、玉饰的国际商标为:中国云盖古寺。云盖寺山位于郧县西南部鲍峡镇境内,距车城十堰约55公里,山体东交相子殿,西接宋家院,南连关家沟和大寺沟,北邻大洄水沟,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主峰海拔862米,岩石结构属硅板岩质。此山挺拔秀丽,盛产享誉中外的绿松石,蕴藏的绿松石矿床厚度为12.5至30米,年均开采量约20余吨。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溪流跌宕,云雾缭绕,复杂的地形地质,多变的气候和茂密的植被,形成了绿松石矿藏生成的地理条件。相传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在此山营造寺院,因寺院坐落地势高而常有云雾笼罩,故得名云盖寺,此山即为云盖寺山。

云盖寺建寺之早,是有当地民间传说为证的。那里人们流传这么个说法:先有云盖寺,后有武当山。据说当年真武修炼成道后,沿秦巴余脉的奇山巨峰寻一处建庙殿的地方,来到此山,甚喜其云横雾飘、直逼九天的峻美气势,可惜已建有寺院,只得叹息一声而去。如果这一传说真实的话,那至少说明云盖寺的建立早于明代。从目前断壁残垣、枯井倒佛的衰景尚可依稀推断出它当年的辉煌盛况:依山势而建有前堂后殿,有似兵马俑形象的上百尊石佛供奉,僧侣不下百人,香客常年挤满寺院,那一旁尚在的用水大井足可表明它昔日的鼎盛香火。该寺毁于后,当年驻扎于此并主持这里绿松石开采的地方权势人物赵兵,解放初期曾与解放军有过激烈的交战,沿寺院旧址,可见近两公里的山脊上码砌坚固的防御墙体,并有射击的洞口。如今虽山风萧瑟,蓬草遮蔽,但仍可见当年的硝烟。

云盖寺山所产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高档玉石,其石三斜晶系,呈天蓝色和碧绿色,石质细腻,形若翡翠,光彩照人,世有“云盖石”、“绿宝石”之美称。几千年来,郧阳区绿松石一直被世人视为通灵宝玉,具有避邪化灾之功,是大自然赋予的“成功之石”。明清时期,绿松石就被列为“上方之席”的宝物,远比“碧霞犀”,近似“青金石”,煌煌佩带钩,璀璨耿胸膈。历代统治者视她为山神的“灵液”,禁止开采的神物,将宝石山据为己有。

郧县是世界上著名的绿松石产地,其石质居世界之冠。郧县绿松石工艺厂位于城关镇东岭宝石巷,是当今国内外最大的自产天然优质绿松石工艺品加工企业,具有悠外的加工历史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郧阳绿松石工艺品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佩戴、收藏、保值等价值。主要产品有绿松石雕刻工艺饰品、足金、K金工艺饰品、足银工艺饰品等一千多个品种。“云盖石”以她的千姿百态,闯入国际市场,产品畅销美、英、法、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友人的赞誉。 (赵柳)

云盖寺三奇

几年前,在一本官方的小册子上,看到一尊湖北郧县鲍峡云盖寺石佛的图片,虽印刷很糟,模模糊糊,但不掩其韵致,便有了有朝一日好好看看的念想。

前些日子终有缘得见,甚为惊喜,佛像原来不止一尊,斯地还有三奇。

首先的一奇,是名贵宝玉绿松石。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大名玉(和田玉、绿松石、独山玉岫岩玉)之一,其独有的蓝,清新平静而幽远、纯净而清凉、柔和而秀美,早在8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就被先民作为一种美玉广泛使用。5000多年前古埃及皇后木乃伊的手臂上,就有绿松石包金手镯。目前,全世界绿松石主要产地有中国、伊朗埃及美国智利等。在我国,陕西省安徽省云南省、新疆等地虽然也出产绿松石,但以鄂西北开采历史最早、质量最佳、最为著名,是公认的东方绿松石之乡。而在鄂西北,最早最著名的大矿,就在这云盖古寺旁。行家言,在整个绿松石界,云盖寺所产品相好、高天蓝,行话里甚至干脆就叫鲍蓝。

十堰市市区,沿老白公路西行50余公里,就是鲍峡镇。再前行不远,云盖寺就在鲍峡镇西北几公里的山脊上。当地有一种美妙传说:“先有云盖寺,后有武当山”。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真武大帝修炼得道,四处寻觅妙地,来到此山,甚喜云横雾飘直逼九天之势,但已建有寺院,只得叹息而去,又选了不远处的武当山。云盖山主峰海拔862米,出产绿松石的寒武纪含矿地层形成于5亿年前。

早已分不清是因寺而名山,还是因山而名寺,也无从考证此地究竟从何时始采绿松石。当地的说法是在唐宋时代,现在山上还能看见那时候的矿洞。“你知道古代没有炸药,怎么开矿吗?先火烧,再用水激……”说起这些,当地人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不管传说如何,称云盖寺一带为中国矿业之母,是中国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地方,却并非没有根据。云盖寺以北十多公里的安城镇董家湾,1992年考古人员就发现了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

当地还有一种传说更为耸动:当年卞和献给楚王的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其实就是绿松石,就出自这云盖寺。我就此讨教过毗邻的陕西白河县志办主任艾文仲老先生,他做过一番考证,支持这种说法。稍有不同的是,艾老先生认为具体位置是从此溯汉江而上几十公里的该县月儿潭,也属同一山系……不管怎样,云盖寺一带出产的绿松石块度大,颜色均一,光泽柔和,微透明,表面具玻璃感,属国际宝玉石界认可的一级品,是举世公认的。

鲍峡云盖寺国营绿松石矿,曾是我国最大的绿松石企业,可惜,不久前已经宣告破产,令人唏嘘。现在汽车路能到达山上的终点,也就是绿松石矿的厂部大楼。矿里珍藏着一块重达74公斤的巨大绿松石,据称是曾经的世界之最,也是该矿最后的辉煌与骄傲。

从厂部大楼上行半个小时,山脊上就是云盖寺。

一座荒寺了,建筑都早已不存在,只有十几个难辨年代的残破小石佛,被一块大红布连成一排,立在旷野里。我仔细数了一下,一共12尊,大都没有脑袋。头颅大致完整的,只有2尊了……除了大红布,眼前的这些石佛,场景正和以前看图片时的感觉差不多。不觉得奇怪了。

另一奇是寺庙遗址周围,环绕着一两公里长的石头墙,有些段落还有长城般的垛口。有人说,这是解放前的绿松石私营者赵斌护矿所修,也有人说是更早的明清时代所筑,甚至还有人说是春秋战国楚长城的一段。不过,从石墙的风化程度看,解放前鲍峡人赵斌建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个赵斌,也算一传奇人物。有人说他是1926年入党的郧阳区最早中共党员之一,护矿的武装也是地下革命队伍;还有人说他是解放后被镇压的劣绅。事实究竟如何,此行尚未找到确切答案,想必故事都很曲折,心中存下一奇。

最让我心动的一奇,是石佛旁边幸存一棵树。

树很普通,不算大,也不算小,上面挂满五颜六色的塑料包装袋,竟然宛若藏族地区的经幡,俨然一件艺术品。

我也仔细数了一些,总共有大红、粉红、黄色、蓝色、黑色、绿色、白色共计7种颜色。应该是胡乱放上去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和周围的环境协调的天衣无缝。简直,就像是树上长出来的。

大美无声。

城市里普遍视作垃圾的废弃塑料袋,在这里竟然有了这样的用途,竟然有如此的美感,惊奇之余,我激动而无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