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山黧豆
欧家山黧豆(食虫类:Lathyrus palustris)为豆科山豆属下的一个种,原生于欧洲、亚洲和北美。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片由卵形或长椭圆形小叶片组成,具有分叉、卷曲的蔓延茎。花序为粉红紫色的豌豆花,每朵花直径可达2厘米,果实为裂开的豆荚。
形态特征
欧山黧豆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具有蔓生或攀援茎,可长至 25 至 80 厘米,有浅翅且几乎无毛。叶子与斑胸短翅蝗莺柄和长而窄的托叶互生。叶片呈羽状,有两到四对窄披针形小叶、整个边缘和末端分枝卷须。花序有一个长茎和两到八朵紫色花,每朵长 12 到 20 毫米。它们有五个萼片和五个花瓣,呈不规则形状。最上面的花瓣被称为“标准”,侧面的两个花瓣被称为“翅膀”,最下面的两个花瓣相连形成“彩云阁”。有十个雄蕊和一个心皮。果实是扁平的棕色豆荚,最多含有十二颗种子。这种植物在七月和八月开花。
分布
欧山黧豆在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等省区有分布。此外,俄罗斯、日本、朝鲜及蒙古亦有分布。
生长环境
栖息地是肥沃的土地,常见于潮湿的草地、河岸、池塘边缘、湖泊和海边,偶尔也见于沿海树篱或芦苇丛中。
亚种简介
毛山黧豆(亚种)
毛山黧豆(原变种)
多年生草本,高15-100厘米,茎攀援,常成之字形弯曲,具翅,有分枝,被短柔毛。叶具小叶2-4对;托叶半箭形,长12-15毫米,宽2-3 (-4) 毫米;叶轴先端具有分歧的卷须;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4厘米,宽4-8毫米,两端圆钝,先端具细尖,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总状花序腋生,通常长于叶1.5倍,具 (2) 3-4 (-5) 朵花,花梗比萼短或近等长;花长13-15 (-20) 毫米;萼钟状,萼筒长3.5-5毫米,萼齿不等大,最下一枚最长,狭三角形,较萼筒短;花冠紫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中部以下渐狭成瓣柄,翼瓣较旗瓣短,倒卵形,具耳,自瓣片基部弯曲成线形瓣柄,龙骨瓣略短于翼瓣,半圆形,先端尖,基部具线形瓣柄;子房线形;荚果线形,长3-4厘米,先端具喙。花期6-7月,果期 (7) 8-9月。
产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浙江省等省区。俄罗斯、日本、朝鲜及蒙古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勘察加。
线叶山黧豆(变种)
茎通常具狭翅,叶具小叶1-2 (-3) 对,卷须不发达,通常不分枝且较短;托叶线形。小叶线形,稀椭圆披针形,通常宽3-5毫米。总状花序上花较少,通常1-2朵花,稀3-4朵。
草本植物,无毛,茎无翅;托叶较大,长 (12) 13-25 (-30) 毫米,宽2-8毫米;小叶通常长圆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5-10 (-14) 毫米。总状花序等于或长于叶,具 (2) 3-8 (-10) 朵花,花萼钟状,萼齿不等,最下一萼齿长于萼筒。荚果棕色,具网纹。
产山西省、新疆、四川、云南、西藏自治区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无翅山黧豆(原变型)
植株无毛。
微毛山黧豆(变型)
植株疏被短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