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七灭诤

七灭诤

七灭诤(梵语:sapta^dhikaran!a-s/amatha^,巴利语:satta^- dhikaran!a-samatha^,藏文:rtsod-pa shi-bar byed- pah!i chos-bdun),又称为七灭诤法、七止诤法,是指处理僧尼之间争端的七种方法。这些方法旨在解决僧尼之间的各种争议,包括言语上的争论、寻找证据的行为、违反戒律的情况以及具体事件引起的争执。

七灭诤所指

(1) 现前毗尼(sam!mukha-vinaya)

又称面前止诤律,当僧尼对于是否有违反戒律的行为产生争执时,通过直接询问当事人并听取他们的陈述,以此判断罪责。这种方法分为五种情况:人在场的情况下,让争辩双方面对面陈述意见;法律在场的情况下,引用佛教经典作为判决依据;毗尼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羯磨仪式详细裁定;僧侣在场的情况下,召集全体僧侣共同决定;结界在场的情况下,在公众场合进行裁决。

(2) 忆念毗尼(smr!ti-v.)

又称忆止诤律,如果僧尼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错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回忆反省的方式,如果没有记忆则免除责任。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生都保持良好行为并且与善良人士交往的人。

(3) 不痴毗尼(amu^d!ha-v.)

又称不痴止诤律,如果比丘因为精神疾病而违反了礼仪规范,那么在他病情好转之后,经过僧团举行的白四羯磨程序的认可,他可以恢复参加僧团中说戒的资格。

(4) 自言毗尼(pratijn~a^-ka^raka-v.)

又称自发露止诤律,如果有比丘犯下了错误,应该让他们自行承认并接受惩罚。

(5) 觅罪相毗尼(tat-svabhavais!i^ya-v.)

又称本言治毗尼、尼止诤律,当有人不坦诚交代自己的罪行,甚至前后说法矛盾时,应展示其罪状,并规定他们终身遵守八项法规,不得收徒或被人依附。

(6) 多人觅罪相毗尼(yad-bhu^yasiki^ya-v.)

又称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律,当争端难以裁决时,可以集合有道德的僧侣,通过多数投票的方式来确定是非。

(7) 如草覆地毗尼(tr!n!a-prasta^raka-v.)

又称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当争斗的双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就像草一样倒在地上,真诚地自我揭露,不掩盖真相,相互道歉并忏悔。

关于此七灭诤立制的因缘

(1) 现前毗尼

由于迦留陀夷与六群比丘在河边洗澡时,不小心穿错了衣服,导致被误解为盗窃,因此制定了这一规则。

(2) 忆念毗尼

这是因为慈地比丘指责知事沓婆犯了淫乱之事,为了查明真相而制定的。

(3) 不痴毗尼

这是因为在难提比丘患上精神病期间,他多次违反了戒律,因此制定了这一规则。

(4) 自言毗尼

这是因为在目犍连用天眼看到佛陀讲授戒律的过程中,有一位比丘犯了错,于是用手把他拉出来,因此佛陀制定了这一毗尼。

(5) 觅罪相毗尼

这是因为象力比丘在与外道辩论时前后说法不一致,在僧团中也是如此,而且他还谎称自己所犯的是轻微的罪行,因此佛陀制定了这一毗尼。

(6) 多人语毗尼

这是为了打破僧团内部的争吵而制定的。

(7) 如草覆地毗尼

这是因为一些比丘长期争吵不断,犯了许多错误,但是很难判定谁是谁非,因此制定了这一规则。

七灭诤与四诤的关系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提到:“四诤是病症,七灭是药物。”其中,“言诤”指的是双方在讨论佛法时产生的分歧,可以用现前毗尼和多人语毗尼来解决。“觅诤”是指有人故意寻找别人的过错并向僧团举报,这种情况下可用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痴毗尼和觅罪相毗尼来处理。“犯诤”是指实际违反了戒律的行为,这种情况可以用现前毗尼、自言毗尼和草覆地毗尼来处理。“事诤”则是指已经进行了羯磨程序,但由于双方意见不合而导致的争执,此时所有七灭诤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

七灭诤.佛学大词典.2024-10-25

浅谈佛教的七灭诤法.七塔禅寺.2024-10-25

安居|弘一律师对律学的贡献 – 西园戒幢律寺.西园戒幢律寺.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