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魁
赵文魁(1873年-1934年),字友琴,祖籍绍兴市,光绪前期御医赵永宽之子,晚清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近代中医学家,燕京赵姓御医学派的创始人。
赵文魁出身医学世家,少年时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中医。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他继承父业,进入太医院,历任肆业生、恩粮、医士、吏目、御医等职务。宣统年间,他获赐头品花翎顶戴,兼管御药房和御药库事务。1924年,太医院解散,他开设诊所,堂号“鹤伴吾庐”。1930年,他被推举为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流行猩红热(痧疹),赵文魁为患者诊治,最终不幸感染去世。
赵文魁专长于温病与外感疾病的治疗,对脉学亦有研究。他曾在继承李时珍脉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八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统领二十七脉,并创新性地提出浮、中、按、沉四法诊脉。赵文魁曾遗留脉学手稿一部,经其子赵绍琴整理补充编辑成《文魁脉学》与《赵文魁医案选》。
人物经历
赵文魁出身医学世家,从其祖父起即入太医院供职,其父为清末太医院御医,至赵文魁时居住北京已九代,皆以医为业。
少年时期,赵文魁由其父赵永宽指导学习中医经典,承袭家学。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赵永宽病逝,时年17岁的赵文魁继承父业,进入太医院,先后担任肆业生、恩粮、医士、吏目(八九品官)等职务。赵文魁曾为因清东陵围猎而患病的慈禧诊治,成功缓解其发热症状,因此被晋升为御医。光绪末年,赵文魁升任太医院院使(即太医院院长)。宣统年间,赵文魁获赐头品花翎顶戴,并负责兼管御药房和御药库事务。
1924年,太医院解散后,赵文魁开设了诊所,并设立堂号“鹤伴吾庐”,每天接诊大量患者。1930年,北京首届中医学社成立,赵文魁被推举为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地区猩红热(痧疹)流行,赵文魁日夜为患者诊治,出入患者家中。最终,他不幸感染疾病,并去世。
医术研究
研究领域
赵文魁在伤寒与温病等领域具有较高造诣,擅长治疗温病及外感疾病的论治,疑难重症多能有效治疗,对脉学亦有研究。
医学思想
赵文魁多以脉诊作为诊断依据,对脉学研究较为深入。他主张疾病多起于内而表现于外,症状可能具有假象,不能完全依赖,而脉象则无虚假,可以据以判断病因,逐步形成“辨脉求本”的学术观点。在学术上,赵文魁取法多家,知识体系较为广泛,注重吸收前人经验,避免拘泥于传统理论,对脉学、温病、杂病等方面均有见解。例如,他提出“透热转气”可贯穿卫、气、营、血治疗全过程;在继承李时珍脉学的基础上,提出以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统领二十七脉,并创新提出浮、中、按、沉四法诊脉;在杂病治疗中,主张以祛邪为要。
赵文魁对温病有较多经验,认为温热病多由体内郁热已久,再感受外来温邪,导致内外邪气相合,从而引起高热,严重时可出现神志障碍。高热时不宜单用寒凉药,若过度使用寒凉药,可能导致热邪被遏制于内,病情加重,不利于热邪的排出。若温热病初起,且邪在卫分阶段,应采用疏通卫气的方法,使用辛凉药物,轻微出汗即可见效。若邪热进一步传入体内,但正气尚未大伤,应以疏卫为主,辅以少量消气药物,使邪气从卫分排出。若邪热已进入气分,可适当加大清气药物的使用,但仍需配合少量疏卫药物,以保证邪气有外泄通道。若热邪进入营分,则应使用“透热转气”的方法治疗,避免单用清热凉营的药物。对血分证的治疗也应参照此方法处理。赵文魁的温病治疗思想,既符合临床实际,又避免对卫、气、营、血阶段进行机械划分,创造性地揭示了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内涵。
主要作品
赵文魁曾遗留脉学手稿一部,经赵绍琴整理并补充编辑,最终出版为《文魁脉学》。赵文魁所著《文魁脉学》内容丰富,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此外,赵文魁的治疗经验也由赵绍琴整理成《赵文魁医案选》,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家庭关系
后世影响
赵文魁的学术经验丰富,他将个人经验传授给门人和儿子,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受到北京地区广泛认可,为“燕京赵氏御医学派”的建立、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基础,赵文魁因此被视为该学派的创立者。
参考资料
还在补档《延禧攻略》?北中医教授里有真实的清宫御医后人哦!.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1
燕京赵氏御医学派传承谱系.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1
清宫太医传承文魁脉学与临床医案.豆瓣读书.2025-05-11
赵文魁.中国知网.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