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情
殉情,别名游舞,是丽江纳西族爱情生活中的特殊习俗。
1723年,清朝在丽江市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制性实施“以夏变夷”的大文化专政主义,极力推行汉文化带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婚姻制度,与纳西族人原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相冲突,很多恋爱中的纳西族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相约殉情,殉情成为纳西族的一种普遍习俗,为安抚殉情者,纳西族为其举办“大祭风”仪式,间接推动了殉情这一习俗的发展。
直到1949年后,随着解放运动的开展,社会制度不断变革,政府开始在丽江推行“婚姻自主”政策,包容“跑婚”和“逃婚”的习俗,使得殉情人数锐减。
纳西族的殉情习俗,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造成了当时很多纳西族人的家庭悲剧;殉情也是纳西族人对封建礼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的反抗,是对纳西族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倡导自由、赞美自由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坚持;也为纳西族留下了很多规模宏大的殉情者仪式,由此产生的东巴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 鲁般鲁饶 》《游悲》等悲剧作品也入选了古城区第一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词源
纳西语称殉情叫“游舞”(yeq vq),这是一个专指殉情的词,是根据它的象形文形状同音假借。有的大东乡老东巴和士诚也解释为:“游”的字符表示一片枯萎凋零的树叶,与纳西语的“游”的一词之本义有联系,“游”(yeq)在纳西语中意为破烂、朽、烂等,“游舞”之“游”亦指殉情者死后因尸体大多无人照料而在风雨的侵蚀中逐渐腐朽。殉情者被称为“游舞西”(yeq vq xi,即“殉情的人”)或“游若游命”(yeqsso yeq mil,意为“殉情之男女”),民间流传甚广的殉情调被称为“游悲”(yeq bee,“悲”是“歌调”之意),由此可见“游”即专指殉情。
历史沿革
习俗起源
丽江市纳西族的殉情习俗,最早记载于汉文史书的是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滚岩之俗多出丽江府属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
1723年,清代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原来比较宽松的氏族、家族等级通婚型的家长议亲制被恶性地强化为不可违逆的封建包办婚姻制,无以数计的纳西族年轻情侣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宁为玉碎,不作瓦全’,雍容盛装,面对大雪山长歌一曲,选择了慨然殉情,纳西族的殉情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尚。
习俗发展
盐源县邑人陈震宇与清同治甲戌年(十三年,公元1874年)抄呈的《盐源县志》中的《盐源杂咏》中记载了关于纳西族殉情的习俗:“谁谓蛮家无是非,两情相向更相依,今生只合风流死,化作鸯到处飞。”“取次贪花情大浓,风流肠断形踪踪,纵然化作双凤蝶总科,未必花间得再逢。"
民国元年,丽江地方政府鉴于当时惊人的情死率,明令禁止举行为殉情者举行的“哈拉里肯”仪式和宣传殉情悲剧文学杰作《鲁般鲁饶》。
20世纪20年代,据洛克的调查,“孩童订婚”和“指腹为婚”已经盛行于丽江市。父母一旦为子女定下亲事,子女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绝对不能违抗。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段绶滋修的《中县志》卷下中记曰:“摩些族(即纳西)男女最重恋爱,每因婚姻不称已意,于婚之前,男女相偕人山,猥依自经(即自缢),或吞金仰药而自杀之,初必相对唱曲以自诉其苦痛。”该志书中还记载了作者翻译的“殉情曲”。
英国学者杰克逊(A.Jackson)在其著作《纳西宗教》中写道:“毫无疑问,殉情是纳西人生活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届汉族政府都试图采取措施减少殉情而亡的人数。但直到1949年,殉情的普遍性并未减轻。
1949年后解放运动,丽江又发生了重大的社会文化变迁,包办婚姻制在很大程度上被革除,“玉龙第三国”的“山中乐土”信仰也随着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在年轻人心中日益淡薄,1949年后,纳西族的殉情人数锐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对因反抗包办婚姻而采取的逃婚、再婚等现象抱持着比较宽容和鼓励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初,丽江开始推行“婚姻自主”政策。
20世纪50至60年代,极“左”政策使一些农村的殉情悲剧死灰复燃,因此,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电影被禁止上演,丽江滇剧团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殉情题材编写的滇剧《玉龙第三国》,也因为当时还零星发生过一些殉情事件而成为殉情事件的导因被禁止上演。
20世纪70至80年代,纳西人在以殉情来反抗包办婚姻的同时,“跑婚”和“逃婚”在丽江农村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
习俗内容
仪式过程
纳西族青年男女在决定殉情后,便开始为殉情做准备,首先是确定殉情日期,很多殉情者十分郑重地选择日子,有的用占卜打卦的方式;有的专门到供奉纳西族民族保护神“三多”的北岳庙(纳西语称为“三多郭”)去烧香问神,抽签占卦,丢海贝占卦,请“达玉(dda yul,庙祝)推算“库经”(kvljii,厄年),想知道何时是情死最好的时候,在《游悲》中也写到:“第一个心愿,选个吉利日,哥妹去情死;第二个心愿蜂花不分离,哥妹一起死;第三个心愿,鱼水一处游,哥妹永相爱。
在确定日期后,殉情者会仅可以所能地准备浓装盛服,殉情情侣不一定会去问卦拜神,但一定会置办好衣物、装饰等用品,这也是他们的传统习俗,在纳西族认为,只有穿得漂漂亮亮的,爱神才会高兴。
除此之外,殉情者也会提前选择好殉情地点,找一个风景美丽、树木苍苍有花有草、幽静的地方,高山是殉情者最常选择的自尽地方,但如果因事情有变故,殉情者没有时间跑去山上,他们有时也会随便选择地点自杀。
要去殉情前的三至四天,有些殉情者会把此事悄悄地告知自己的密友,表示诀别,很多殉情者虽然相信死后可到“玉龙第三国”,但因为这是与密友的生离死别,双方常常相抱痛哭。由于纳西族青年男女之间有一条通则,当亲密的朋友告知你自己的秘密时,绝对不外传,所以他们也不会将殉情的事外泄。
大祭风仪式
大祭风仪式的纳西语名叫“哈拉里肯”,是东巴教中几个大型祭祀仪式之一,它的宗旨是超度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
由于纳西族的殉情悲剧急剧增多,殉情对于死者的家庭和亲属来讲,被视为十分不吉利的事情,他们又认为殉情者可能会作祟于家庭,因此死者家属要请东巴举行安抚、安慰殉情者的哈拉里肯仪式。后来,这个仪式演化成为主要为殉情者举行的仪式。
习俗惯例
在纳西族,由于殉情之风盛行,在日复一日中,也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些殉情事件发生后的习俗惯例。
一是认为殉情者应该双双死去。殉情而未死在不少地方要被人极端轻视如果单是一方死而另一方不死,那也是非常不好的事,有时,殉情的一方尚未死,但赶到现场的其亲属惧怕另一方会来寻仇打冤家,会设法叫未死者尽快断气;二是按照纳西族的传统思想,殉情者死后也不能入祖坟;三是如果殉情者已死,女方要把原订婚男家的聘礼退赔回男家,但男方家也多有认为不吉祥而不收回去的,被人救回或自己死前动摇跑回来的,要被带到附近寺庙里去烧香祛邪,再领回来避居一段时间,但是殉情失败者从此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辱骂,尤其是妇女;四是在纳西族的情殇史中,女子殉情者普遍比男子多,殉情的决心也比男子坚定,据一些目击殉情者的人讲,从死者自杀的方式看,有不少是男子先死,然后女子自杀;五按照殉情的传统习俗,女子不兴穿着羊皮披肩自尽,因为纳西女子认为在自己的所有服饰中,以羊皮披肩为大,它有背负青天的寓意,而裙子则有环抱着大地的寓意;六是殉情的地点通常是一个风景美丽,树木苍苍,有花有草,幽静的地方。大多数殉情者都选择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如今熙熙攘攘的旅游胜地——云南玉龙雪山上风景秀丽的云杉坪是过去殉情者最喜欢选择的殉情地之一。
流行地区
纳西族的殉情最为惨烈,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县纳西族。因此,丽江被一些西方人称为“世界殉情之都”“亚洲殉情之最”等。在 20 世纪 40 年代在丽江从事“工合”运动而居留丽江八年的俄裔学者顾彼得在其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写道:“丽江的确称得上是世界的殉情之都,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荣耀。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形成因素
殉情曾是纳西族一种普遍的传统习俗和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丽江市曾是殉情悲剧发生最为强烈的地区,被中外人士称为“世界殉情之都”“亚洲自杀王国”,纳西族也因此被称为“悲剧的民族”。纳西族之所以形成独一无二、奇谲惨痛的殉情习俗,可以从从社会、文化、精神、民族个性等多方面进行立体研究。
政治因素
1723年清朝政府在丽江市改土归流后,强制性实施“以夏变夷”的大文化专政主义,极力推行汉文化带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纳西人原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时代被吃人的礼教生硬地取代,瞬间变成了恋爱依旧保留自由权、但婚姻不能自主。这么突然地消解一个民族的遗传文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民族文化在向另一种陌生文化过渡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另一种极端文化的现象。对于当时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来说,“情”字不可轻视,更不可被亵渎和冒犯。当深爱着的纳西青年男女怀抱的爱情得不到认可、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恶意排斥,他们想到的就是为爱情找个归宿,归宿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巴们吟诵的《 鲁般鲁饶 》中的描述。强烈渲染的天堂般环境,那是个可以让爱情永恒的灵魂圣地、使痛苦得到解脱的世界 —— “玉龙第三国”。
在原本是一个性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国度,汉文化封建礼教突如其来的介入,使处在自由已久的纳西子民失去了选择配偶的权利。《续云南通志 》中记载着:“滚岩制之俗多出丽江府属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交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崖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固所愿也。"一字一句,足见当时的惨烈和严重。
社会因素
婚姻制度变迁
丽江市在1723年改土归流之前,纳西人的恋爱是相对比较自由的,不少地方即使未婚怀孕、有私生子也不会被社会蔑视,婚姻也相对自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邀请媒人牵线,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
但是到了清代,极端异化的儒家三纲五常被强制地实施,在婚姻制度上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父母之命”“门当户对”“媒之言”等一些汉族封建礼教的包办买卖婚姻,各种压制妇女身心的制度也实施到了丽江纳西族中。这些外来观念和本土习俗杂成以一种“婚前恋爱自由,结婚则不自由”的习俗,青年男女在婚前的恋爱是自由的,这是沿袭的传统习俗,而婚姻则要完全听父母之命。杨福泉也在访谈中提出“当主体民族(清代时) 以一种大文化沙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时,边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就被认为是野蛮鄙陋的文化,要加以“文明的改造”,结果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大冲突”的观点。
妇女阶级地位
在“改土归流”后的封建社会中,纳西族重男轻女的习俗不断被强化,妇女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清代以来广泛流行于丽江纳西族妇女中的苦歌非常突出地反映了纳西族社会上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有的反映了父母因只生有女儿,担心家庭财产被族中亲戚继承的烦恼;有的反映了妇女一生下来就不被当做家庭成员,被轻视虐待,得不到人间温暖的种种痛苦;有不少妇女苦歌反映了今世不想活在人间,来生也不愿再当妇女的心愿;很多悲歌的结尾都表现了女主人公想轻生的念头。在这些妇女悲歌中,贯穿着一种浓重的悲伤怨愤、低沉凝重的基调,反映了纳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种种苦难。
纳西族女子殉情自杀者多的原因与纳西族社会重男轻女的习俗有重要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村寨都发生过不少女子单独自杀殉情和群体自杀的事例,在当时单独自杀的女子中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妇女命苦,与男人一起过日子很艰难,还不如我们女子死后成一家。
民间迷信禁忌
纳西族基于“祖先之地”信仰的“山中灵界信仰”,产生了一个俗称“玉龙第三国”(舞路游翠郭) 的山中灵界,古老的东巴教解释说,人死后必须经历千山万水的跋涉后,才能回到祖源地与祖先团聚,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去向;而坏人、恶人没法子超荐的人,就变成了孤魂野鬼,到处作恶害人,他们住在鬼域;还有一类人,以酷好自由者为主,也包括各种非正常死亡的人,则会通过特殊仪式送他们去玉龙第三国,这是爱神的所在地,殉情者的世外乐园。
殉情者相信他们殉情后可以去到那里,在那里可以骑着老虎到处跑,有白鹿来为他们耕田,环颈雉为他们啼鸣; 他们可以用彩霞来织衣服; 这里的人不会老,青春常在等。殉情者自杀前要浓妆盛服、歌舞唱酬,要选一个能见到云南玉龙雪山的风景优美之处殉情。杨福泉还表示,玉龙雪山对纳西族人来说,是一座神山,更是一座情山,那里曾经成为许多情侣摆脱痛苦的地方,这座神山跟纳西族的祖先回归自然是相统一的,纳西族人的殉情跟山川河流是有一种共性的。
宗教因素
东巴教
东巴教是纳西族本土宗教,介乎原始巫教与发达宗教间的过渡性原始宗教,它也是一种原始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从自由恋爱,到包办婚姻。无以数计的纳西族年轻情侣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宁为玉碎,不作瓦全’,雍容盛装,面对大雪山长歌一曲,慨然殉情。于是,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中就产生了大规模超度殉情者亡灵的宗教仪式和用象形文记录这些悲情故事的经书。
东巴教在历史上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精神领域、文化习俗、民族性格等有着重大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重占卜,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崇拜灵魂和祖先。
东巴文化中古老独特的绘画形式—木牌画混融了苯教和东巴教鬼神世界的庞杂内容,其中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纳西社会文化特点。
如用于超度殉情者的“哈拉里肯”仪式的木牌画多达五六十块,上面所绘的都是与过去席卷丽江市各地纳西族的殉情悲剧有关的神人鬼怪,如纳西青年普遍视为爱神的殉情鬼首领尤祖阿主夫妇、相传在银河和星辰中自缢殉情的天之女和地之女、相传第一个殉情的女子开美久命金、在高山草场上自缢殉情的牧羊小伙子、天与地之间骑着犀牛的殉情鬼女首领、骑红虎的东方殉情鬼女首领、骑着青龙的南方殉情鬼女首领、骑着水獭的北方的殉情鬼首领、用挤奶桶上的绳子自缢殉情的美丽女子、在高山云杉树上殉情的首领之女、用弓弦自缢殉情的首领之子、在高山牧场白毡房里自缢殉情的女子、7个后来成为“风鬼”和“风流女”首领的殉情女子等等,还有种种天上地下与人一样殉情的飞禽走兽等等。在这些木牌画上,可见殉情者骑着奇禽怪兽,身穿美丽的衣裳,头插“殉情之花”,围绕着他(她)们的有各种殉情的音乐媒介竹簧、竹笛等,还有云霓星辰、白云和凤等。
“大祭风”仪式
“祭风”仪式是纳西族为殉情者所举行的祭祀仪式,《鲁般鲁饶》的产生及其传演方式正是祭风仪式的程式化,“祭风”仪式也推动了殉情之风的盛行,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
民族个性因素
纳西人民风开放,不管某人死于何种原因,都要虔敬地超荐,他们认为当他在世的时候,他应该远行,有大本事,名声盖世,做许多该做与不该做的事,他可以尽情去尝试自己感到好奇的生活,无论成功与失败,荣耀或落魄,他必须在耗尽心力前回到故乡,回到乡亲和亲人们的怀抱,获得最后的安慰。纳西人的哲学痛恨势利,名人和破落浪子回乡后得到的是同样的亲情,他们只认你是从前那个人,那个叫做某某名字的纳西人。
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倡导自由、赞美自由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纳西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殉情”是“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社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一种特殊表现,是纳西族社会由婚姻自由进入到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而不自由的历史产物。人与自然平等、世界万物生而平等的“生态平等”理念和实践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价值观,纳西族人民始终追求平等、自由。
纳西族的人民刚直勇厉,成千上万的纳西族年轻情侣沿袭了本族历史上崇勇善武、重情重义、不畏死亡的民风和信仰,在面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时,他们愿意以自己年青的生命去殉爱情的理想。
相关作品
鲁般鲁饶
《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悲剧的第一首悲歌,也是纳西族殉情文学中最为殉丽的篇章。东巴祭司依据纳西族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所创作,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在用于祭殉情者的仪式“哈拉里肯”的仪式规程经《都母》中,把朱古羽勒排绘成自缢于竹子上的形象,东巴教和民间流传的殉情文学作品中,也都把《鲁般鲁饶》中的开美久咪金和朱古羽勒排视为最早殉情的一对情侣。
在纳西文化中,人们将悲剧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牧儿牧女迁徙下来》)与创世史诗《崇般图》(《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苏埃》(《黑白之战》)誉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1939年,《 鲁般鲁饶 》这篇叙事长诗被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翰·洛克译成英文版本后,在国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本世纪初叶直到当代,西方许多国家的学者一直在对这个千年殉情之谜作各个角度的深层研究,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 。
游悲
纳西民间口传叙事长诗中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是著名的《殉情调》,纳西语叫“游悲”,其基本内容为引歌、诉苦定情、求卜准备、双双出逃、奔向乐园。
《游悲》是封建社会地主经济条件下的男女婚姻悲剧的艺术典型,是对封建制度买卖包办婚姻的血泪控诉。男女主人公的“苦”,带有旧社会劳苦大众受苦难的典型性,集中起来有以下三苦:一是受剥削受压迫的苦,经常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二是广大男青年被迫抓壮丁的苦,当兵离乡而受到死亡所威胁;三是广大青年婚姻不自由的苦,有情之人终不成为眷属,特别是广大妇女更受一层苦难,她们的一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毫无自由幸福可言。
影响
正向影响
纳西族历史上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也融进了东巴教的教义和仪式系统中,如纳西族的殉情风尚在东巴教中形成规模宏大的祭殉情者仪式,并由此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 鲁般鲁饶 》《游悲》等东巴文学中的悲剧作品。
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蔡毅以情感为贯穿、统领全书的主导因素,以纳西族为背景,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表现纳西人传统的“情死”现象的小说。它以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巨幅,较全面地描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民俗生活,通过介绍一度高踞统治地位称王称霸的木氏土司家族由盛而衰、崩败陷落的过程,对围绕着木氏家族及其后裔发生的多种“情死”现象。
纳西族殉情风俗中的相关文化,如叙事长诗《游悲》(殉情调)、纳西族东巴经爱情史诗《鲁般鲁饶》以及纳西族祭风习俗入选古城区第一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负向影响
在清代几百年间,由于灌输进来的封建纲常伦理观念在这些地区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在封建礼教思想最为盛行的地方,也将殉情视为丢人现眼,对殉情未遂者极端轻蔑的观念在丽江坝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殉情未死者被弄死的惨剧也多发生在这些地方。
由于“改土归流”造成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与殉情现象的复辟,1723年确实起到把社会冲突推向高潮并故意毁坏他人文化传承的作用。清朝在建构开辟自我欣赏的文化体系时,没有顾及对原本文化的尊重,没有强调社会的人性关怀,一味修正、摧毁他人文化的生活习惯。在不知道如何借鉴的时候开始主观进行毁灭性的伤害,其本身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其实,现在看来很简单,就是销毁异性文化,目的就是强制统一文化。
相关事件
20世纪50年代丽江市最著名的殉情案例,是1956年纳西人李刚的殉情,根据作家谷雪儿曾经就他的殉情采访过深知李刚殉情始末的和振华的记录和杨福泉在田野调查中的一些见闻,此次殉情事情经过为:
李刚(1919--1956)是丽江纳西族人,1941年毕业于鹤庆师范学校。他父亲早年毕业于云南省政法学校后回丽江办了一所私立学校,1944年李刚受聘于丽江中学任体育教员,后又到昆明体育专科学校进修。1946年进修结束后,他又回到丽江中学任体育教员工作期间认识了古城七一街的唐丽萍,两人交往甚多,但李刚最终屈服于礼教,迎娶的是由父母包办的女人。李刚结婚后,深爱李刚的唐丽萍非常痛苦几年后才嫁人,后育有一儿一女。
到1955年李刚因被查出政治生涯中错误问题而被撤职,并且留党察看一年。察看期间,李刚无事可做,最后不得已安排到正在筹建的丽江师范学校筹建组当主任,每天必须向组织汇报一次工作,事业上的失意,使他一度萎靡不振。而回到丽江后他经常到唐丽萍开的杂铺里聊天,当时的唐丽萍丈夫已经去世,寡妇门前本来是非多,何况他们曾经是恋人,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指指点点,以至于两人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李刚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走上了和他的恋人的殉情之路。
参考资料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中国知网.2024-04-26
【杨福泉】“改土归流”中的“以夏变夷”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纳西族悲剧叙事长诗《鲁般鲁饶》.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4-26
【文化周刊】纳西族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群育).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东巴经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刍论(文、图、歌).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古城关注】快来看,古城区最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听!杨福泉老师讲述丽江纳西族这一神秘社会现象.澎湃新闻.2024-04-26
纳西女子:勇敢的殉情者.光明网.2024-04-26
《纳西人的最后殉情》试读:第一章 殉情与东巴教.豆瓣读书.2024-04-26
【文化古城】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对话】杨福泉:一位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下).澎湃新闻.2024-04-26
杨福泉、杨琼珍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关于丽江的殉情历史及传说.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民俗】惊,丽江为什么有殉情谷?带你走进纳西族婚恋制度.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
和志武|纳西族口传文学概论.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24-04-26
缅怀汤世杰|《情死》:所谓殉情与人性光辉.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