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办学层次为二本。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北京IT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专业实训基地。学院在全国近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招收学生,已培养毕业生二千一百余人,现有在校学生二千五百余人。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在软件工程专业框架下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软件工程+英语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会计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金融方向(复合型专业)等六个专业方向。
历史沿革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招生为国家统招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按照国 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该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该院按照企业和行业领域需求确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系统地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学生开展软件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其具有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获得应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全面的人文社科、外语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使学院成为高素质、创造性软件人才培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重点培养规范的计算机高级程序员、IT系统分析员及设计开发人 员、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等应用型和工程型软件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信息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
2008年院软件工程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省和校重点建设专业。
2003年7月,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软件学院。
2008年,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年,获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江西省和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建设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开发与项目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软件学院的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软件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将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接受到良好的软件工程训练,具有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熟悉软件应用和各种工具,能应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能胜任某一应用领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另外,要求学生掌握所必需的人文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学习与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等从事软件工程或相关应用系统研究、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以及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接口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建模与统一建模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和综合实训等。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计算机网络技术
培养目标:网络应用方向注重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获得网络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授予工学学士。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TCP/IP原理及网络通讯编程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和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数字媒体技术
培养目标: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注重于培养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媒体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交叉型技术人才。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三维动画设计、游戏编程、媒体设计与制作、WEB开发技术、流媒体技术和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嵌入式软件技术
培养目标: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学生注重于培养掌握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深入的嵌入式通信终端、家庭网络和信息家电领域的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按照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规范要求,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项目需求、软硬件工作环境进行分析、编程写入、测试、维护和管理;能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接口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移动软件系统开发、设备驱动程序开发、WEB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开发、手持设备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践课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软件工程+英语专业
主干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综合英语、专业课:高级英语、英国文学作品选读、英语视听、英语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散文写作、科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美国政治与经济、商务英语、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法修辞、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
实践课程:基础英语实践、英语专业实践、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安排:最后一年在学校实训。
培养目标:该专业以跨学科、双专业培养模式实现了软件工程与英语专业专业的知识复合,毕业后可取得双学士学位证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毕业后主要在外交、经济、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 IT产业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软件开发、研制、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物联网产业界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工程型实用人才。
主干课程:物联网导论、电路分析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Zigbee协议及应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聘请企业软件工程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IT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物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测试和数据库系统维护、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设备维护、运营服务,从事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自动识别等相关产品的系统集成,智能识别、检测及过程控制等物联网领域技术人员。
教学设施
截至2010年,该院有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硬件微机原理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计算机示范教学中心一个。此外,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视听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教学设施。
实习基地
截至2010年,该院有上海市、北京两个软件实习基地,其中北京实习基地位于中关村附近,周边IT公司林立,实习教学内容都是主流技术或新技术;由于地域优势,实习基地在完成三个月的技术集训后,有足够的IT公司安排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试就业),不但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
该院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高等院校与软件企业共同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条件。
“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第四学年在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与毕业实习。在校学习期间,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学习期间,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实行3个月的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然后,让学生到软件企业或研究所的工作岗位上,在工程师或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软件开发项目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生设计。使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等构成多元化的教学队伍。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网站资料显示:全院教职工36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占100%。
北京实习基地工程师和研究员共有固定人员26人,其中,正副研究员5人,工程师以上职称13人;
实训基地实训教师有13人。
部分教师名单如下: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4月,学院有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中心;2个科研团队。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科研团队:知识工程团队、农业信息化团队
科研成就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4项,其他科研课题10余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4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1篇,EI检索论文33篇,CSCD期刊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一般刊物论文58篇,其他论文11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释义: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院徽上下分别为中英文字样,中间为一个箭头样式的图案。
社团活动
截至2015年4月,学院有学生会团委等组织,举办运动会、迎新会等活动。
校园大赛
从2006年开始,该院承办了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软件创新设计大赛,并在2006年举办了第一届创新大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江西农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发展,增强大学生学习、运用软件技术的热情和兴趣,加快软件后备人才培养,促进软件产品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届至第七届软件创新大赛详细内容可以参考资料: )
部分奖项
2010年5月23日,“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江西省赛区)决赛中,该院的四个参赛作品,分别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最佳实用奖、一个最佳答辩奖,同时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奖绩。
2012年4月,该院派出学生代表098班尚海华和1009班唐雨琦二位同学参加第二届“利尔达杯“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大赛,获得第六名和“创意奖”,并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物联网馆举办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