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马岙村
马村,这是一个高山古村,地处宁海县西北部的深甽镇马岙村,是宁海县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
全村由马岙、茶坑两个自然村以及望海岗茶场组成,山林面积34000亩,耕地1800亩,村民860户2300人。附近望海岗海拔954米。
1983年改马岙乡。
1992年并入深甽镇。
村落简介
马岙是一个充满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村落,尚属“养在深闺人末识”的“村姑”,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马岙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有上坂、和泽、桥棚、中央泽、里泽坑等区域组成,村中所有大小道路都是用溪滩卵石子铺成,没有泥土路。
古戏台黄道街
马岙老祖宗给后人遗存的宝物,属古建筑中的杰作就有3处古戏台,其中,俞氏宗祠内的古戏台与宁波市市区庆安会馆内的戏台在外形、结构上极为相似。
该古戏台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俞抒素领导“白头翁”反清起义,马岙为清代搞清义军“白头翁”暴动根据地。后宗祠被清兵烧毁。
康熙九年(1680)在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毁于火灾。民国元年(1911)俞姓族人推举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村落;并于同年复建戏台。
2006年5月,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马岙俞氏宗祠后边有条石板街,当地人称之为“黄道街”。用长条大石块横铺而成,仔细观看,路面石块有淡黄淡红淡青,颜色各异,街宽约3米,长约40米。相传马岙俞氏20世祖俞极宗为时任南宋殿前将军,因年事已高,便向朝庭辞官告老还乡时。皇帝允其在乡造府第,立圣牌。俞极宗将军念及黄恩浩荡,就把宅前的石板路命为“黄道街”。这在中国农村极为少见。
马岙宗祠戏台与宁波市市区庆安会馆内的戏台相似,结构上都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藻井等主结构。
但马岙宗祠戏台藻井却仿佛匠心独具,顶部藻井俗称为“鸡笼顶”式。有罗旋鸡笼顶为同心圆攒心顶和八角攒心顶,均属半球薄壳体构造,为国内所罕见。
藻井的构造方法与宁波保国寺和庆安会馆一样,都不用一枚铁钉,全用千百狭长的细工雕刻板接榫,拼搭,极为巧妙、牢固,一段紧咬一段,互相衔接承托的穹窿形圆顶,玲珑奇妙,变化无穷。其建筑工艺成为江南古戏台中的一绝。
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和扩音的实用功能,在没有其他扩音设备时,它照样能使舞台艺术达到更加完美。仿佛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让人们领悟到这沉重舒长、低细绵密、清浊圆润的声韵。
祠堂家庙
马岙乡的3座古祠堂中,在建筑结构上特显雕功之精美的属“唐刺史俞公家庙”。
该庙始建于400多年前,后有两次遭火焚毁,现留存的为民国初年重建宗祠。
大殿正好面对戏台后方的五峰山,正中供奉着俞氏六世祖和九世祖两尊牌位。正堂上方悬挂着多块匾额,其中“飞骑上尉”和“云骑三尉”两块匾额均为早年所存的原物,还有一块刻有“圣旨荣封”直笃牌匾,据说,那时只有皇帝亲封才允挂此匾。
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是大宗祠、义祠、小聂氏宗祠、黄道街等。徜徉在马岙村里,巷道里偶尔显露的古迹仍能让人依稀感受到古代宗族社会独特的生活氛围。其中“义祠”反映了马岙人的骨气。建筑规模最大的当属“大宗祠”,堂名“永思堂”,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族人时常对宗祠加以修缮,至今华丽精美的层叠斗拱,透露着厚重的古朴气息,依然散发出古老的风味。
马岙俞氏宗祠气势恢弘,檐下斗拱相叠,梁坊间雕刻彩绘美轮美奂,花板错落有致,梁坊上通体彩绘以回纹分割戏曲人物故事,画风流畅朴实,技艺高超,雕刻、彩绘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建筑设计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宁海马岙是一块没有被开发的旅游处女地,俞姓古建筑鲜为人知,该村落既保持了古代俞氏村镇的风貌,又有一种野性的真实和粗犷之美,无一点人工雕琢之痕,游人到此,当地的村民会自豪地向你讲述俞氏祖辈从前在此生活、劳动的场景;听完他们的讲述后,顿使人眼前仿佛重现出俞氏祖先抗清暴动的壮列场景。
村落特产
村里文化丰富,有自己的戏班子,每年都能编排好几台戏曲,外地戏班子也经常来串演。药铺、当铺、杂货铺、作坊一应俱全。打麻糍和打年糕是马岙的古老特色,山中特产“婆鳖”是马岙的特有的品种,形似鳖,质如肉,是古代贡品。特产笋干、柴子豆腐也是上等佳品,番薯粉、山芋粉丝口感一等,更有名茶——望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