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韭

野韭

野韭(拉丁学名:Allium ramosum),别名山韭、野韭菜、哲日勒格-高戈得,是石蒜科葱属植物。其生长于海拔600~3500米的山地,适宜于壤质棕钙土、栗钙土,喜冷凉,耐霜冻。其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也有分布。

野韭具有横生的粗壮根状茎,略倾斜。鳞茎近圆柱状;鳞茎外皮暗黄色至黄褐色,破裂成纤维状,网状或近网状。叶黑三棱状条形,背面具呈彩云阁状隆起的纵棱,中空,比花序短,沿叶缘和纵棱具细糙齿或光滑。花葶圆柱状,具纵棱;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多花;花白色,稀淡红色;子房倒圆锥状球形,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其花果期为6月底到9月。

野韭是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野韭的全草可入药。其味咸,性寒、涩。主治腹胀,腹泻肠炎。有温暖中焦,调补脾胃的作用。野韭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2013年,野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野韭具有横生的粗壮根状茎,略倾斜。鳞茎近圆柱状;鳞茎外皮暗黄色至黄褐色,破裂成纤维状,网状或近网状。叶黑三棱状条形,背面具呈彩云阁状隆起的纵棱,中空,比花序短,宽1.5-8毫米,沿叶缘和纵棱具细糙齿或光滑。

野韭花葶圆柱状,具纵棱,有时棱不明显,高25-6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至2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多花;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基部除具小苞片外常在数枚小花梗的基部又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围;花白色,稀淡红色;花被片具红色中脉,内轮的矩圆状倒卵形,先端具短尖头或钝圆,长(4.5-)5.5-9(-11)毫米,宽1.8-3.1毫米,外轮的常与内轮的等长但较窄,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头;花丝等长,为花被片长度的1/2-3/4,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合生部分高0.5-1毫米,分离部分狭三角形,内轮的稍宽;子房倒圆锥状球形,具3圆棱,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

花果期

野韭的花果期为6月底到9月。

物种分布

野韭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野韭是一种旱中生鳞茎类牧草,山地草原及荒漠草原草场的伴生种或散生种。生长于海拔600~3500米的山地,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适宜于壤质棕钙土、栗钙土。在山地草原草场野韭以伴生种参与新疆针茅冷蒿羊茅和冷蒿的草场型中。在荒漠草原草场上野韭散生于水分条件好的局部地段。野韭喜冷凉,耐霜冻,喜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肥沃壤土,但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对光照反应不敏感,野韭比普通韭菜耐早性强,多生于山坡石缝、灌从及树林下,群落大多为阔叶林和灌丛,少数为针叶林。

繁殖方式

野韭可以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用种子繁殖,该方法繁殖系数大,植株生长旺盛,生命力强。用种子繁殖可选用育苗移栽和直播2种形式。直播可节省劳动力,但用种量多,用地面积大,占地时间长,苗期管理不当,易发生草荒。在土壤或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育苗移栽可节省土地,培育壮苗,选苗定植、栽植密度一致,行株分明,便于田间管理和收割,但是较费工。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即株芽繁殖,在野韭的花序顶端可以产生小株芽。在夏季株芽成熟后,将株芽采下,按行距10~12厘米,株距3~5cm,覆土厚2~3cm,浇足水,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

选择郁闭度在0.6以下,行距≥2m的樟子松人工幼林地。坡度≤20°。坡向以向阳为宜。土壤以砂土至中壤质地为宜,土层20cm以上即可。

整地作床

整地前应清除地表禾本科杂草、枯枝和石块,每667平方米施0.5~1.0t腐熟农家肥,进行翻耙,深度20cm左右,整平耙细,做成床面宽1.2~1.3m、深15~18cm、步道宽40cm的畦床。

播种育苗

种子处理

春播,种子不需进行预处理,可进行干种直播。如夏季播种,应对种子进行催芽,在播种前4~5d,将种子放入30~40℃温水中搅拌,撇除瘪种子,浸泡24h后,捞出种子放入盆内,盖上湿布,气温控制在16~18℃,2~3d后有胚根伸出即可播种。

播种时间和方法

春播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夏播一般在6月上旬~下旬。播种分为条播和撒播两种方式。条播是沿着畦床每隔10cm开一条1.8~2.0cm深的沟,将种子撒入沟内,然后覆土1.0~1.5cm。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撤在畦床表面,然后覆盖1.0~1.5cm的细土。每亩播种量为2.0~3.0kg。

苗期管理

春播出苗一般需要15d左右,夏播则需要7d左右。为了保持床面湿润,可用松针或草帘覆盖床面。每天向床面喷水1次,以浸透床面5cm左右为宜。为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可结合喷水向床面喷施25%辛硫磷1000倍液。苗出齐后,撤去覆盖物,应及时除去床面上的禾本科杂草

栽培

栽培地清理整地

栽培地与育苗地的土壤状况应尽量相同或相似。整地作床方法与育苗地相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2.0t。

移栽时间和方法

播种当年9月中旬或次年4月中下旬进行移栽。边挖边栽,沿畦床开3.0cm深沟,行距为15.0cm,株距为3.0~5.0cm,覆土踩实,浇透水。

栽培后的抚育管理

生长季如特别干旱,则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治因干旱造成苗木干枯、死亡而影响产量。每年5-6月,追肥1~2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kg,采用向畦床表面扬撒的方法。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野韭主要病害是葱紫斑病,又称黑斑病辣椒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病斑椭圆形至纺锤形,通常较大,长径1~5cm或更长,紫褐色,斑面出现明显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深褐色至黑灰色霉状物,此即为本病病征(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当病斑相互融合和绕叶或花梗扩展时,致全叶(梗)变黄枯死或倒折。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1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三甲基硫菌灵可湿粉1500倍液,每隔7~15d防治1次,交替喷施,前密后疏。

虫害

野韭主要虫害为葱地种蝇,以美国白灯蛾蛀人葱蒜等鳞茎,引起腐烂、叶片枯黄、萎蔫,甚至成片死亡。可用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喷洒防治。

采收

移栽后第3年可少量收割茎叶,第4年可正常收割茎叶。一般每年的5-6月可分别收割一次,当茎叶高达到25cm以上时,可用刀在距地表2cm处割断。8月下旬-9月上旬可采摘花朵,腌制后食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因草地退化使得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减少。

保护等级

2013年,野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保护意识薄弱,野生资源破坏严重。人类对草原的开垦活动增加,草地原有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野韭适宜生境面积减少。加之人类频繁的在自然生境中采集野韭,尤其是在开花期进行大面积的掠夺性采集来制作“韭花”,使得野韭不能孕育成熟的种子,导致野韭种群日益萎缩。

保护措施

野韭分布过于零散,单位面积产量低,不便于采收,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在人工林下仿野生环境进行栽培。在得耳布尔镇255360公顷的生态功能区内,卡鲁奔湿地公园里,有连片的野韭生态区。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野韭是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野韭芳香且辛辣的独特风味来源于其含有的多种硫化物。野韭的蛋白质纤维素含量高于韭,类胡萝卜素和淀粉含量在葱属植物中也处于较高水平。《蒙古秘史》中有野韭花可加工成“韭花”食用以及野韭地放牧可以改善羊肉品质的记载。

野韭可直接蘸酱吃、生拌豆腐、做馅、炒食、凉拌。

野韭拌豆腐干:野韭、豆腐干、精盐、味精、酱油、米醋、芝麻油。双色相间,质地细嫩,咸鲜酸辣香。

野韭炒鸡蛋:野韭、鸡蛋、鲜葱花、鲜姜末、味精、精盐、食用油、芝麻油。黄绿相间,质地嫩细,咸香味美。

营养价值

野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嫩叶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外,还含有钙、铁、胡萝b索、维生素等。野韭菜花每百克蛋白质含量,比栽培韭菜花高0.5倍左右。铁和纤维素含量比栽培韭花高20多倍。

药用价值

野韭的全草可入药。其味咸,性寒、涩,无毒。可治小便频繁,除去烦热,滋润毛发。是补肾的菜,患肾病的人适宜吃。主治腹胀,腹泻肠炎。有温暖中焦,调补脾胃的作用。

经济价值

野韭的杀菌作用等特性可以被利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野韭也用于饲料,野韭叶片和花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其它葱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和较低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饲用价值较高。

观赏价值

卡鲁奔湿地公园的野韭可供外来游客观赏,野韭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应用于花境配置。

参考资料

野韭.inaturalist官网.2025-03-25

野韭.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24

野韭.物种2000官网.2025-03-25

野韭.植物智.2025-03-25

野韭.植物智.2025-05-02

野韭.植物智.2025-03-25

野韭菜.呼伦贝尔新闻.2025-03-25

Allium ramosum.iucnredlist官网.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