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王永炎,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首批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王永炎早年就读于北京辅仁中学,1956年起,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学习,并于1962年9月毕业,获得学士。毕业后,王永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永炎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在中医脑病研究、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研究、中医药标准化等方面工作业绩突出。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培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100余名。
王永炎在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及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年,王永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特别贡献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荣获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9年,王永炎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突出贡献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53年至1956年,他就读于北京辅仁中学。受家庭的影响,高中毕业后,尽管曾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但他放弃了这一机会,选择了中医专业。1956年起,他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学习,并于1962年9月毕业,获得学士。
工作经历
王永炎大学毕业后,恰逢卫生部实施中医师承教育,他拜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董建华教授为师。1962年至1983年,他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等职务。1972至1973年,他在北京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进修。1983年至1985年,王永炎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1985年至1997年,他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第一副校长及主席。1997年起,王永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并于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他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并荣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医学药学奖。2000年,王永炎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及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并开始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院长、主任委员。2003至2008年,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教科文委员会委员。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及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特别贡献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荣获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9年,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突出贡献奖。
研究方向
王永炎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肉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个人作品
王永炎曾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以下是部分作品:
个人著作(部分)
学术论著(部分)
任职情况
人才培养
在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脑病研究和循证研究等工作中,王永炎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他最早提出学历教育、传承教育与师带徒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培养了中医药行业首位传承博士后,获得中国国家博管会的高度关注。2012年,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新医药学科群”建设项目,旨在人才培养和团队水平提升。王永炎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在“新”和“群”两方面下功夫,专注于高端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医界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项——《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作为该项目首席专家,王永炎组织了9个研究单位、110余名中青年骨干,提出了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成功打造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团队,搭建了3个公共技术平台,并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至今,他共培养了100余名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所获荣誉
科技奖项
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王永炎心系中医药事业,把“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出力”“只要生命的烛光还在燃烧,能够照亮脚下的路,我们就要向前”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不悔初心,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国家中药管理局 评)
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王永炎热爱中医药事业,极力倡导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卫生事件中重要作用,并亲自组织实施,投身中医药应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
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国家中药管理局 评)
参考资料
王永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25-05-04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2025-05-04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5-05-04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2025-05-04
中医内科学专家 ——王永炎.天津科学技术馆.2025-05-04
王永炎.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05-04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2022-02-11
王永炎.中国知网.2024-11-08
王永炎院士:用行动书写不悔初心.王永炎院士:用行动书写不悔初心.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