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吸蜜鹦鹉
黑顶吸蜜鹦鹉(拉丁学名:Lorius 吸蜜鹦鹉;英语:黑色capped Lory ),是一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的鹦鹉。
黑顶吸蜜鹦鹉共有七个亚种,依亚种不同体长约30-33厘米,体重200-260克。顶部具黑色帽,具红色的头和身体,绿色翅膀,翼下覆羽黄色,蓝色腿,翕与腹部有宽纹,亚种颜色差别很大,但都有红头和身体及绿色翅膀。鸟喙粉红色,虹膜黑色。
黑顶吸蜜鹦鹉栖息于山地雨林中,成对或结群活动,以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嫩芽,以及昆虫等为食。野生数量不多,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Ⅱ。
分类
命名
黑顶吸蜜鹦鹉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正式描述,学名为Psittacus 吸蜜鹦鹉。林奈的描述基于英国博物学家乔治·爱德华兹在他的《罕见鸟类的自然历史》中于1751年描述和插图的“第一只黑顶吸蜜鹦鹉”。“lory”一词来自马来语,指的是这些色彩鲜艳的鹦鹉。黑顶吸蜜鹦鹉现在被归类到了Lorius属,这个属是由爱尔兰动物学尼古拉斯·艾尔沃德·维格斯于1825年引入的。
亚种分化
黑顶吸蜜鹦鹉比亚克亚种Lorius lory cyanauchen
黑顶吸蜜鹦鹉萨尔瓦多亚种Lorius 吸蜜鹦鹉 erythrothorax
黑顶吸蜜鹦鹉海尔劳克湾亚种Lorius lory jobiensis
黑顶吸蜜鹦鹉指名亚种Lorius lory lory
黑顶吸蜜鹦鹉星盘湾亚种Lorius lory salvadorii
黑顶吸蜜鹦鹉普拉里河亚种Lorius lory somu
黑顶吸蜜鹦鹉洪堡湾亚种Lorius lory viridicrissalis
目前认可的七个亚种在颜色上有很大差异,从紫蓝色的融合覆盖到蓝黑色的翅下羽,以及肩部的蓝色带等。
外形特征
黑顶吸蜜鹦鹉体长约30-33厘米,体重200-260克。顶部具黑色帽,具红色的头和身体,绿色翅膀,翼下覆羽黄色,蓝色腿,与腹部有宽纹。亚种颜色差别很大,但都有红头和身体及绿色翅膀。鸟喙粉红色,虹膜黑色。大多数亚种还具有蓝色的枕部和肩部。
分布范围
黑顶吸蜜鹦鹉分布广阔,包含了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岛的滨海地区及一些小岛上,内陆较少,从印尼新几内亚的艾利安爪哇开始,包括威吉欧岛、巴坦塔岛、沙拉瓦第岛、密苏岛等西巴布亚群岛,还有吉文克湾的拜克群岛、亚本岛、密欧斯努岛等一直往东分布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部。cyanuchen亚种相对稀少,仅剩下不到5000只个体。
生活习性
黑顶吸蜜鹦鹉通常成对或聚集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所有吸蜜鹦鹉舌尖也呈刷状,方便它们吸食花粉。笼养的情况下,可从鸟店购买专门为吸蜜鹦鹉设计的鸟食,这些鸟食多以粉状出售,部份需要与水混合。也需提供蔬果。它们叫声不及红色吸蜜鹦鹉及虹彩吸蜜鹦鹉吵。说话能力在吸蜜鹦鹉中算是较好的品种。刚购买时需要确保周边气温不低于摄氏度25度,在冬天需要确保周边气温不低于摄氏15度。天然食物有花蜜、花粉、水果及昆虫等。
栖息环境
黑顶吸蜜鹦鹉喜爱栖息在森林及其边缘带,沼泽林地、雨林、开阔的林地、低丘陵地区,其普遍度依地方不同由普遍到一般普遍各异。在野外,栖息于海拔1550米以下的森林,偶尔可达1750米,但不生活在季风森林或椰子种植园中。对低气温很敏感,最好不要低于23度,对其他种类有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间时。
繁殖方式
繁殖季约在5-10月间,筑巢于枯树洞内,雄鸟求偶时将身体往母鸟身体靠,双翅上下摆动;笼养鸟十分活泼爱玩,且好奇心强,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主人。人工繁殖鸟要保持环境安静,使用规格30×30×45厘米的厚实木板巢箱较佳,入口约7厘米,平均一窝产2枚卵,孵化期约26天,约3个月后羽毛长成,幼鸟约在11个星期后离巢;最好成对分开繁殖,因为侵略性很强,由于粪便水分多,所以巢箱中的木削或稻草等垫充物需时常更换,以保持环境卫生,对饲主的巢箱检查不会太敏感,但是非常容易发生繁殖期雌雄鸟打架不合的状况,应多加注意以免伤亡。
种群现状
全世界的总数量应该超过10万只。
保护级别
黑顶吸蜜鹦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黑顶吸蜜鹦鹉野生数量不多,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Ⅱ。
相关事件
2020年11月20日,印度尼西亚警方在巴布亚省停泊的一艘船上查获这批非法走私鹦鹉目,共有74只,其中10只已经死亡。
参考资料
科学动物园|标本馆动物科普第三站——常见鹦鹉大合集.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2024-08-18
印尼截获74只走私 “瓶装”珍稀鹦鹉,其中10只已死亡_YNET.com北青网.北青网.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