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垂谊
李垂谊是近年崛起的一位年轻的华人大提琴演奏家。他是荷兰国家交响乐团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也是享誉全球的独奏大提琴家。2000年以来,他已经赢得世界三大大提琴比赛的桂冠(2001年纽约南堡格、2002年赫尔辛基国际保尔路大提琴大赛以及2000年第55届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是首位在这几项国际大赛中夺得殊荣的华人大提琴家。
个人经历
2004年他又获得国际杨尼格洛大提琴赛冠军(该大赛相当于钢琴界的弗雷德里克·肖邦大赛、小提琴界的尼科罗·帕格尼尼大赛),成为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华人。现在,人们开始习惯把他和郎朗、李云迪、李传韵、王健相提并论,更有人称他是“马友友的接班人”。去年中国香港电台推出《华人青年音乐家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表现卓越的华人音乐家,李垂谊也“榜”上有名。其余七位音乐家包括王健、郎朗、李云迪、冯景禧(钢琴)、张弦 (指挥)、廖昌永及李传韵。
“家庭旅行乐团”的梦想
李垂谊的祖籍是福建厦门,因为母亲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出生在北京,拿的却是中国香港身份,但自幼在美国成长,现在又定居荷兰。他是家里最小的,上面有两个姐姐,也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当初李垂谊选择大提琴完全是父母之命,他表示:“妈妈说,这样我们姐弟三个可以组成弦乐三重奏,出去演奏时也好一家人有个照应。”不过,李家这个“家庭旅行乐团”的梦想最终并没能实现———现在,大姐离开了音乐界,二姐在中国香港交响乐团供职,只有李垂谊独自在全球巡演。好在这两年大姐李垂音成为了他的经纪人,使他在孤独的旅行中每天都有家人陪在身边。
童年练琴
李垂谊3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开始练习大提琴。大概除了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任何孩子走进音乐演奏之门都是不情愿的。李垂谊也是这样,他说他童年练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没少挨揍。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和两个姐姐一起,11岁拿着奖学金步入了“天才集中营”朱丽亚音乐学院附中。18岁很快到来,青春期的逆反使他意识到音乐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开始违抗父母的初衷,自说自话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历程,去闯荡音乐以外的世界。还好,他考进的是也是名校--哈佛商学院。朱丽亚附中没毕业,李垂谊头也不回的就只身前往波士顿,攻读经济学专业了。
“放下大提琴,像解脱了一样,很舒服,不会再有人逼我练琴。我从小就希望将来可以做生意,虽然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生意。”虽然是这样,他并没有将大提琴砸掉。在哈佛大学就学期间,他还是会利用业余时间和同学一起玩室内乐。“哈佛的学生真是藏龙卧虎,学的都是和音乐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东西,但高素质的演奏人才比比皆是。和他们在一起,我才没有彻底丢掉当年练就的‘童子功。’”
重新踏上大提琴演奏之路
哈佛毕业后,李垂谊顺理成章的来到了纽约的华尔街,在一家跨国的金融顾问公司里谋职,钱赚得不少,但在商界沉浮5年后,他渐渐发现自己的性情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天性使然,他确信自己最爱的和最适合自己的,还是母亲带给他的音乐。于是他毅然回归,丢开金领的外衣,离开华尔街,远赴欧陆拜师学艺,先后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及西班牙著名音乐学院深造,分别跟随享誉全球的大提琴家莱斯特及瑞典大提琴家兼指挥赫尔蒙森钻研琴技,重新踏上大提琴演奏之路。
李垂谊说,“当时很多朋友都很惊讶,说我从事音乐会饿死,但我相信钱是带不进棺材的。”每次演出或参与比赛前的一、两个月,李垂谊每天会练习大提琴约7到8个小时。虽然练习很花时间及精力,但李垂谊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时,拉大提琴已成为他生活的主要部份,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了。
谈到在欧洲的学艺历程,李垂谊说一开始很辛苦。欧洲乐坛其实一直都比较“排外”,早先,总有些人认为亚洲人要掌握他们的古典音乐文化很难,这点也很可以理解,我们同样也不能过多的期望金发碧眼的老外成为民间音乐演奏的大家。“但是这种看法,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随着华人年轻一代演奏家势力的崛起,中国演奏家的实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刮目相看。他们甚至感到害怕,怕更多的中国人‘入侵’到他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
参加比赛,获奖
李垂谊笑着举了个例子说,2004年参加国际杨尼格洛大提琴比赛,从复赛进入决赛的时候非常残酷,大批的才华横溢的欧洲新秀被淘汰出局,有的是来自举办国克罗地亚;有的是来自根基深厚俄罗斯、德国等地;还有很多天赋极高的犹太血统年轻人。决赛那天,那些落选的选手,集体观摩他的演奏,他们串通好了在他演奏的时候恶作剧,在台下发出异响分散他的注意力,以帮助另一位欧洲对手取胜,后来,这样的恶作剧闹得连评委都忍无可忍了,他就是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硬生生的从欧洲人手里夺取桂冠的。
说到各种各样的大赛,李垂谊说,很多人以为是竞技,像体育比赛,其实那里比得根本不是技术,也不是乐感,因为论这些,去参赛的选手都非常强,都可以打满分,几乎分不出高下。最后,比的就是你奏出的音乐能不能打动在座的评委。“很幸运,我的演奏几乎每次都能打动评委”,李垂谊谦逊的说。
正如李垂谊所讲,要在欧洲舞台,找到自己位置从来不易,出唱片是其中一个姿态。当年比赛胜出后,李垂谊立即被EMI唱片罗致旗下,推出首张同名唱片。李垂谊称,当时EMI集团比较赶时间,很想快点帮他出碟,监制也是找一个演奏家担任。挟著人气,首张唱片目的是吸引多一点不同的听众,所以除了比赛得奖曲目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D大调奏鸣曲》,起首就有炫技味道重的《野蜂飞舞》,和好听的《芬兰探戈》等。但就是这么一张相对“通俗”的唱片,也还是成功登上了古典音乐榜,国际权威杂志《斯特拉底》(《The STRAD》)对这张大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杂志认为李垂谊的演奏“表现极为全面,演绎高难度作品游刃有余。在《勃拉姆斯奏鸣曲》中,他演奏出的深厚情感及抒情音调,能完美无缺地与素材相配合”。
演出信息
2023年5月19日,《红楼乐梦华——李垂谊的大提琴浪漫篇章》华中地区五城巡演首站在武汉开启。5月24日,来自中国香港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谊将做客长沙音乐厅,上演《红楼乐梦华—李垂谊的大提琴浪漫篇章》音乐会。
个人生活
李垂谊自幼在美国成长,学习大提琴完全是母命难违。他的母亲林冬妮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她希望三个子女都学习音乐,给他们都做了安排:最小的李垂谊学大提琴,二姐拉小提琴,大姐弹钢琴。在他母亲心中,有一个“家庭旅行乐团”的美好愿望,姐弟三人可以组成弦乐三重奏,出去演奏。但是,只有李垂谊进行了全球巡演;二姐现在美国从事心理辅导的工作;大姐李垂音曾就读于茱莉亚学院,取得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的学士及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后成为弟弟李垂谊的经纪人。李垂谊现时由欧洲历史悠久的经纪公司Fazer Artists’ Management及德国的Real Arts公司担任其职业经纪人。
重要演出
演奏风格
风格特征
李垂谊的音乐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让听者的心绪跟着他的弓弦起伏跌宕,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演奏者内心的沉静和坦然;此外,他具有宏亮丰满的琴声,其演奏能给听众带来愉悦与欣喜。李垂谊回归大提琴时首先意识到:作为音乐家需要找到属于个人的音色。在跟随弗兰斯·海莫尔森学琴时,他教给李垂谊演奏时应首先关注完整的音乐表达,而不是灌输地每个音必须怎么拉。在寻求个性的旅程中,他发现作品呈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可供挖掘,演奏可以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李垂谊而言,所谓个性并不是求新、求怪,而是将自己内心自然的东西,自己感觉有道理的东西找出来、表达出来。
曲目范围
独特的多元文化成长背景,使李垂谊对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从他广泛的演奏曲目中就可见一斑。作为一位当代的独奏者,他特别注重在自己的曲目库中加入一些现代作品。例如在2010年,他在国家大剧院与芬兰阿万蒂室内乐团合作的芬兰作曲家林蒂宁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中芬建交60周年所作》,这首作品的风格偏于“传统”,同时具有优美的旋律。此外,李垂谊可以在无技术束缚之下演绎出浪漫主义作品的浪漫气质。例如,他于2006年录制的《舒曼-门德尔松-肖邦》作品专辑,就选择了浪漫主义早期的一些作品,并对这些曲目有着独特的、密不可分的情感。李垂谊联络了许多音乐家,尝试将中国民乐改编成大提琴曲推向世界,作品包括与敦煌文化有关的大提琴协奏曲《泪》,以及《红楼梦音乐套曲》等。由中国台湾作曲家董昭明根据王立平《红楼梦音乐套曲》改编的《忆红楼》,就是出自他的创意。李垂谊在听到这个旋律时,就意识到这个既有女高音的吟唱,又有中音区的倾诉的曲调,可以充分展现大提琴音色的魅力。
获奖记录
新闻报道
大年二十九(2月1日),凤凰卫视、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2011"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火红登场。大提琴才子李垂谊将奉上“精华版”交响诗《红楼梦》。 2011年,新春音乐盛典邀请唐建平、李旭昊、董昭民等多位编曲家对曲目进行修饰,管风琴、交响乐队、民族打击乐和合唱《金蛇狂舞》,古筝协奏曲《筝弦上的探戈》、大提琴协奏曲交响诗《红楼梦》等曲目都是首度亮相。
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组曲流行二十余年魅力经久不衰,是中国原创音乐作品中少有的可以与《梁祝》媲美的传世经典。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谊对《红楼梦》组曲一见倾心,“她是我听过最优美的旋律,从此走到哪儿,这首乐曲都耳边萦绕。”其实李垂谊和《红楼梦》的渊源不止在于旋律的亲近,李垂谊的母亲与王立平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李垂谊对《红楼梦》组曲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因此,把《红楼梦》改编成大提琴作品一直是这位大提琴才子的梦想。
在2011华人新春音乐盛典上,李垂谊演奏的交响诗《红楼梦》实际上是由新版组曲中《秋窗风雨夕》《枉凝眉》和《上元节》这三个精彩片段浓缩而成的精华版,也是他想送给全球华人观众的一份新年大礼,而完整版要等到在2011年下半年才会进行世界首演。李垂谊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杨尼格洛大提琴比赛冠军的华人音乐家,他在理解和演绎音乐的语言、姿态和含义上拥有伟大的天赋,国际权威音乐杂志《斯特拉底》赞许李垂谊是“处理不同情绪间微妙变化的大师”。2010年他与芬兰阿万蒂室内乐团排练曲目《忆红楼》时,一位前来观看彩排的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工作人员,竟然感动得落泪。
在交响诗《红楼梦》的旋律中,李垂谊透露自己最偏爱《枉凝眉》,“《枉凝眉》的旋律优美得令人心碎。她跟其他章节有很大的对比,给观众带来更多情感起伏,而大提琴的演奏会让这段音乐更富韵味。希望通过全球华人音乐盛典的演奏,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首曲子,跟我一起分享对《红楼梦》的热爱。我希望用我的大提琴带着观众走进大观园,一起漫游红楼梦的世界。”
人物评价
李垂谊确实无与伦比,对东西方文化了如指掌(作曲家盛宗亮评)。
李垂谊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到弗雷德里克·肖邦,再从罗伯特·舒曼到莱奥什·亚纳切克,再到“探戈之王”阿斯托尔·皮亚佐拉,他以轻松优美的旋律、成熟扎实和绚烂的演奏技巧,令全场观众为之心醉神迷(《北京晨报》评)。
李垂谊的乐感和用心,有郁葱的书生气,却不滥情,不俗套,保证了音乐的向心力不失。他的演奏表现出一位全面的大提琴演奏者,演奏高难度作品亦游刃有余,而他演奏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便极具感染力。那些跃动的乐句迸发出点点火花,在演奏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奏鸣曲时,他的深厚情感及抒情音调能完美无缺地与素材相配合。(光明网、《The Strad》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