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偏好公理

偏好公理

偏好公理是西方消费需求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用于检验消费者行为的合理性。

完备性公理

完备性公理是指消费者对于任意两组商品的所有可能组合都能够按照其个人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序列。这一公理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进行比较。具体来说,如果消费束X和消费束Y之间存在某种偏好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比较就能够满足完备性公理的要求。

传递性公理

传递性公理规定,当消费者对商品组合A的偏好高于商品组合B,同时对商品组合B的偏好也高于商品组合C时,那么消费者对商品组合A的偏好必定高于商品组合C。这种偏好关系的传递性确保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选择性公理

选择性公理表明,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过程中始终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偏好,以获得最佳的状态。

优势公理

优势公理,又称“不满足原则”,指出消费者倾向于拥有更多的物品而不是更少,因为更多意味着更好的体验。

连续性公理

连续性公理描述了一种现象,即在商品空间中,存在一条边界将消费者偏好和不偏好的商品组合区分开来。这条边界被称为无差异曲线,它证明了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而非分散的集合。

凸性公理

凸性公理认为,无差异曲线应该凸向坐标系的原点。这是因为在显示偏好理论中,凸性公理也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