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事件争论史
《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由日本作家笠原十九司编著,中译本由罗萃萃、陈庆发、张连红翻译而成。该书是中日历史问题译丛之一,用铁的事实揭穿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谎言。
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市,对战败投降的中国士兵、俘虏以及普通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残害杀戮。尽管历史资料已充分表明“南京事件”是证据确凿的史实,但在日本,存在“南京事件”否定派,他们固执地为否定“南京事件”而“争论”至今。《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严谨地追溯、考证“争论”事件的整个过程,指出“否定派”所持论据中的破绽、识破其花招,拷问滋生如此“争论”的日本人之历史观。
作品赏析
笠原十九司先生是日本都留大学教授,研究“南京大屠杀”(也称“南京事件”)的权威。在《南京事件争论史》一书中,他详细梳理了日本近几十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争论”的历史背景和“争论”内容,合情合理地指出了“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诸多荒谬之处。他的态度与观点非常鲜明:在日本历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已成定论,毋庸置疑。
笠原十九司分析,“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日本政府严格管控舆论,参与、耳闻目睹过“南京大屠杀”的士兵的信件受到审查,回国后被严令缄口。严格的舆论管制导致日本国民未能及时获悉“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战败后,日本大规模焚烧、隐藏文件档案,包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件,这直接影响了东京审判中对“南京大屠杀”的举证方式,也使得很多日本国民认为没有日本官方史料证明“南京事件”,外国记录被视为反日政治宣传。
上述两个因素是形成日本“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重要群众心理基础。战后,许多有良知的日本学者如笠原十九司一直与否定论者斗争。笠原十九司在书中明确指出,在日本学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早已是定论,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客观记录,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上也常年登有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文章。
作者简介
笠原十九司(作者),1944年生于群马县,东京教育大学大学院硕士课程中途退学。现为都留文科大学教授,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东亚近现代史。关于南京事件的论著有《东亚中的日军》(大月书店)、《中日全面战争与海军》(青木书店)、《南京事件》(岩波新书)、《南京难民区的百天》(岩波现代文库)、《南京事件与日本人》(柏书房)、《体验者讲述的南京事件》(高文研)等。此外,作者也是歌、人,著有《笠原十九司歌集·同时代》(本阿弥书店)。
罗萃萃(译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语教师。译著有《战败前夕》《通向武陵桃园》《南京大屠杀资料集——日军官兵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