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结鱼
大鳞结鱼(拉丁学名:Tor tambra),别名野结鱼、爪哇结鱼,是鲤科结鱼属的动物。
大鳞结鱼体延长而侧扁,背缘稍凸出,腹缘较平直。吻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浅沟裂。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下唇与下颌之间有缢痕,下唇中叶呈方形或长方形,后伸不及两口角的连线,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连续。须2对,口角须较吻须粗长,其长大于或等于眼径。鼻在眼的前上角。眼中等大,侧上位。鳞较大,胸部鳞片稍小。其背鳍外缘内凹。臀鳍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其鳃耙较短。鳔2室。
大鳞结鱼生活于江河水流迂缓处,分布于中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澜沧江水系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大鳞结鱼的食性为杂食性,是产区的食用鱼类之一,同时也是小黑江中国结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以及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干支流流域内重点保护鱼类。
形态特征
大鳞结鱼体延长而侧扁,背缘稍凸出,腹缘较平直。吻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浅沟裂。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下唇与下颌之间有缢痕,下唇中叶呈方形或长方形,后伸不及两口角的连线,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连续。须2对,口角须较吻须粗长,其长大于或等于眼径。鼻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鳃盖膜于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连于峡部。鳞较大,胸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后行于尾柄中线。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发达的腋鳞。
其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光滑;其起点处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起点,相距2枚鳞片。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其末端距臀鳍起点2—3枚鳞片。臀鳍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
其鳃耙较短,内缘具锯齿状突起,排列较疏。下咽齿咀嚼面较宽,顶端呈沟状。鳔2室。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大鳞结鱼生活于江河水流迂缓处。
分布范围
大鳞结鱼分布于中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澜沧江水系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
生活习性
大鳞结鱼的食性为杂食性。
繁殖方式
大鳞结鱼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人工养殖
大鳞结鱼的人工养殖一般是在养殖池塘中布置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模拟出澜沧江的温度、灯光、水流或者水位的等水文环境,促使大鳞结鱼进行高效繁殖,在大鳞结鱼诱导性人工繁殖的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模拟出促使大鳞结鱼性腺发育生长的环境,但由于亲鱼对于水质的变化很敏感,因温度、气候、地理位置等变化导致水质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差异,从而导致过程控制系统的模拟效果并不理想,容错率低下。
经济价值
大鳞结鱼是产区的食用鱼类之一,但数量较少。
物种保护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通过对澜沧江珍稀濒危土著鱼种大鳞结鱼进行人工繁育,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鳞结鱼是小黑江中国结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其是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干支流流域内重点保护鱼类。
相近种
中国结鱼
形态特征
中国结鱼体延长而侧扁。背腹缘较平直。吻尖突,吻长稍小于眼后头长,吻皮下垂包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完整无沟裂。口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突出。唇肉质较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下唇有发达的舌状中叶,后伸可达两口角的连线;唇后沟在下唇中叶的背面连通。鼻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近吻端,眼间隔微凸。须2对,吻须大于或等于眼径,口角须长于吻须。鳃盖膜连于峡部,其间距小于眼径。鳞较大,胸部鳞片较小。侧线完全,人后几平直地伸入尾鳍基中央。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发达的腋鳞。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距尾鳍基较吻端稍近或相等。胸鳍不达腹鳍起点,相距2—3枚鳞片。腹鳍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末端距臀鳍起点3—4枚鳞片。臀鳍外缘平截,末端达到或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鳃耙短小,内缘具齿突,排列较疏。下咽齿顶端稍弯,齿冠呈斜构面,主行第二枚齿特别大而稍扁。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腹膜微黑。
分布范围
瓣结鱼
形态特征
瓣结鱼体延长而侧扁;尾柄细长。背腹缘稍呈弧形。头较长,吻尖长,向前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皮下垂包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深沟裂。口狭小,下位,呈马蹄形,上颌较下颌突出。唇肥厚肉质,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两侧有浅短的沟使呈分叶雏形;下唇分成两侧叶和一中叶,中叶呈舌状,后伸不达两口角的连线上,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连续。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偏于头后部。须2对,吻须为突起状或为口角须的1/2,口角须为眼径的1/3—1/2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人后略下弯后径直伸入尾鳍基中央。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狭长腋鳞。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有锯齿;其起点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起点,相距3—4枚鳞片。腹鳍起点约与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相对,末端不达肛门。臀鳍外缘内凹或斜截,末端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3倍。鳃耙较短,排列紧密。下咽齿齿端尖而带钩状。鳔2室。前室近椭圆形,后室细长。腹膜灰黑色。
分布范围
瓣结鱼分布于中国的澜沧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珠江、长江及闽江水系。
参考资料
大鳞结鱼.物种2000官网.2024-12-08
Tor tambra (Valenciennes,1842).物种2000官网.2024-12-08
威远江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普洱市人民政府.2024-12-08
大鳞结鱼.中科院动物研究所.2024-08-31
Tor douronens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大鳞结鱼.自然标本馆.2024-12-08
大鳞结鱼.中国生物志.2024-12-08
Tor douronens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4-12-08
大鳞结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12-08
对州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135号建议的答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12-08
中国结鱼.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4-12-08
瓣结鱼.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