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诸寺监

诸寺监

诸寺监是指宋代设立的一系列机构,包括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这些机构在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九寺

九寺指的是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在北宋前期,尽管保留了九寺的名称,但实际上大多数已成为闲置职位,由朝廷官员兼任。仅有大理、太常两寺还保有一定的职责。到了赵顼时期,九寺开始各自承担专门的工作,并设置了相应的长官和职员。然而,由于工作繁忙程度不同,宋徽宗时期的文献记载了一些有趣的称呼,如太府寺被称为“忙卿”,司农寺被称为“走卿”,光禄寺被称为“饱卿”,鸿胪寺则被称为“睡卿”。南宋时期,光禄、鸿胪两寺被合并至礼部,而卫尉、太仆两寺则并入兵部。

诸监

宋代设立了多个监管机构,其中包括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和司天监。国子监最初是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后来逐渐转变为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的中心。少府监主要负责制作一些特定物品,如门戟、神衣、旌节等。将作监则主要负责祭祀用品的提供,以及其他与建筑相关的事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机构的职能有所调整。比如,在赵祯嘉祐三年(1058年)成立了都水监,负责河道治理工作。而在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军器监成立,专注于武器制造。司天监则是负责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的机构。每个监都有自己的行政人员配置,如判本监事、同判监事、丞、主簿等。在神宗的改革中,司天监被撤销,转而设立太史局,隶属于秘书省。国子监则正式确立了祭酒、司业等领导岗位,以管理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的相关事务。此外,还有丞和各学科的博士参与教学活动。南宋初期,国子监一度并入礼部,随后重新建立太学,其学官数量也随之变化。

参考资料

诸寺监(关于诸寺监简述).爱问知识人·教育.2024-11-01

宋朝官职及俸禄简介.美篇.2024-11-01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隋朝官制.出国留学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