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禧
童庆禧,1935年10月2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遥感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亚洲遥感协会理事。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是中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1961年,童庆禧毕业于苏联乌克兰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1975年,童庆禧开始了遥感技术的研究。1985年7月至1988年7月,童庆禧担任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主任;1988年7月至1993年10月,他任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7年,童庆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起,童庆禧作为研究员扎根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直至2019年7月。自2020年3月起,童庆禧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25年2月20日,童庆禧入驻抖音,发布4条知识类科普视频,向公众介绍中国遥感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分析北斗卫星与GPS导航的差异性。
童庆禧主要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他的科研成果15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及亚洲遥感贡献奖和金质奖章。2022年10月,童庆禧获得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中国GIS教育特别贡献奖”。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童庆禧,1935年10月21日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他毕业于苏联乌克兰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
工作经历
1975年,童庆禧作为中科院资源卫星调研组的代表直接向钱学森汇报,得出的结果是:为研制和发射资源卫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强遥感技术的发展。童庆禧开始了遥感技术的研究。
1985年7月至1988年7月,童庆禧担任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主任;1988年7 月至1993年10月,他任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3年,童庆禧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7年,童庆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0月起,童庆禧作为研究员扎根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直至2019年7月。期间,他从2012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研究员的身份工作。自2020年3月起,童庆禧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22年10月,童庆禧获得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中国GIS教育特别贡献奖”。
学术活动
2022年5月,童庆禧在西瓜视频-中国青年报官方号上开讲讲遥感技术,解密观察地球的“天眼”。同年12月1日,童庆禧在梧州学院举办 “大数据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 专题讲座。他围绕数字中国与遥感技术,从数字中国的内涵、创新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强调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相关概念以及网络技术和航天技术的支撑作用。
2023年6月9日,童庆禧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了题为《遥感与农业发展》的学术报告,将遥感技术研究与农业发展结合,阐述了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道路中遥感技术的重要作用,还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引导学生强化专业认知。
2024年11月12日,童庆禧一行莅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就面向东盟时空信息融合技术发展与应用开展学术交流。童庆禧对学校在北斗导航、遥感领域的成果和转化表示肯定,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指导,希望学校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参与国际合作。
2025年2月20日,童庆禧入驻抖音,发布4条知识类科普视频,向公众介绍中国遥感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分析北斗卫星与GPS导航的差异性,还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喻遥感技术,带动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20万次。同年2月,童庆禧莅临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学术交流与指导。他对公司的全自主研发高光谱卫星及遥感数据服务表示认可,强调遥感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鼓励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并与公司就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025年4月,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举办的“院士专家行”活动上,童庆禧就“未来数字中国的建设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部署些什么、推进些什么?”等问题表示,每天中国大概有将近四五百个遥感卫星在天上转,这意味着,传输下来的数据量甚至能到EB级。对于这些数据而言,如果人工智能大模型不能和遥感空间多维的信息相结合,仅仅聚焦国际上或者中国通用的模型,可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应该针对时空多维信息来发展大模型。
社会职务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童庆禧主要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童庆禧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在国内倡导并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及高光谱偏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研究,在高光谱遥感与应用方面做了基础性工作。代表作有《中国典型地物波谱及其特征分析》和《遥感信息机理研究》等。1986年、1993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童庆禧是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航空遥感和高光谱遥感的开拓者,微小卫星商业化的倡导者和数字中国研究的践行者。作为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参与者,在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进并参与中国遥感领域实质性国际合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学术论著
专利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童庆禧授课课程主要是:地球信息科学进展。
招生方向
童庆禧主要的招生方向为:高光谱遥感;遥感大数据与精准农业,水质高光谱遥感。
教育理念
童庆禧对新时代新青年有一些期许与鼓励。第一,青年人要有理想。这个理想要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青年人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人民联系起来,他的青春、他的人生一定是出彩的、有意义的,所以他认为青年人要先立好志,才能施展大抱负。第二,青年人要有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青年人要对国家有自信,对国家制度有自信,更要对中国的文化有自信。这是青年人为之奋斗的基石。第三,青年人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青年是国家的先锋,是民族的希望。他希望各行各业的青年们都能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国家添砖加瓦,为铸就“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个人生活
情感婚姻
兴趣爱好
童庆禧从小就喜欢锻炼身体,大学期间也在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获得过苏联体操和射击两项运动的二级荣誉(回国完成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之后,获得了“二级登山运动员”称号)。
人物评价
童庆禧是中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将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评)
童庆禧为中航集团遥感事业的开拓、高光谱遥感学科的倡导、中国商业小卫星系统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童庆禧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对后辈不遗余力地提携,堪称老一辈科学家楷模,具有重要的榜样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认为,童庆禧为中国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创新性工作,尤其是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合作引领和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国内外实现重要推广应用。他呼吁遥感界向童庆禧学习,未来紧密合作,共同促进遥感从传统方式走向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中国遥感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德仁 评)
荣誉奖项
童庆禧的科研成果15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及亚洲遥感贡献奖和金质奖章。2022年10月,童庆禧获得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中国GIS教育特别贡献奖”。
参考资料
童庆禧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2022-04-26
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5-04-30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12-03
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5-04-30
课堂教学思政教育素材系列(一)童庆禧院士:以遥感观世界,以品德育人才.课堂教学思政教育素材系列(一)童庆禧院士:以遥感观世界,以品德育人才.2025-04-30
院士.院士.2025-04-30
遥感科学家童庆禧院士抖音开讲,带青少年走进遥感世界 .抖音.2025-04-30
西南交通大学承办高校GIS论坛.西南交通大学承办高校GIS论坛.2025-04-30
院士开课啦.西瓜视频.2022-05-28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到我校作专题讲座.梧州学院.2025-04-30
童庆禧院士来校作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04-30
遥感技术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应邀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指导(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5-04-30
童庆禧院士到访中科西光航天进行学术交流与指导.林农农耕.2025-04-30
“像DeepSeek这样的团队,中国至少还有18个”.今日头条.2025-04-30
童庆禧.童庆禧.2025-04-30
报告专家:童庆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2025-04-30
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童庆禧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5-04-30
“五四”致青春 | 童庆禧院士珍藏的3组老照片.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2024-08-22
遥感技术及应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4-11-17
【中新社】遥感界研讨童庆禧院士学术思想:推动中国遥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