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芸
彭晓芸(1979年—),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曾就读于汕头大学中文系本科(2002年毕业),并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她是一位跨足纸媒、网络、电视的三栖媒体人,曾供职于南都周刊、时代周报、凤凰网、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知名媒体,并担任过时代周报、凤凰网言论部门的负责人。彭晓芸长期为南方日报、南风窗、羊城晚报等媒体及凤凰、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撰写时政评论文章,也参与凤凰卫视时政评论节目。她自称是媒体的边缘人、观察者,对媒体在社会转型中扮演的角色及媒介伦理多有反思,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伦理以及中国个体化进程中的道德观念变迁。
个人经历
彭晓芸在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在《南都周刊》担任记者,2008年10月加入《时代周报》,任编辑,并因成绩出色后晋升为评论部负责人。2011年1月“被休假”,3月25日被无理由解聘。2011年10月,彭晓芸加盟广州日报集团旗下的《共鸣》杂志,任编委及采编中心主任。当年12月,《共鸣》改为文摘,彭晓芸离职。目前为自由撰稿人。她曾经作为一个综合性严肃媒体的评论部主编,她承认接受这项工作时的考虑,“我会把这视为是一个对女性有益的信号来积极接收,时评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可以也应当参与公共言说,而不是只有张爱玲那样一种情感上的喋喋不休。”如果你问她是否女权主义者,她会认真跟你解释,女权主义内部非常复杂,轻易地贴标签容易混淆真问题,譬如,她就反对一种走向歧途的女权主义:“以解构生命中重大价值为应对方式的女权,我是反对的,如视婚姻爱情的价值如同一次普通的开会;以仇视男性为动力的女权,我也是反对的。”她积极地在她主持的评论版内首次引入“性别伦理”专栏,认为性别议题当中也含有社会正义的诉求。(据《新现代画报》2010年第3期)
特长
作为记者的彭晓芸,擅长人物访谈、文化报道和传媒理论研究。作为编辑和评论员,她擅长分析论述政治伦理、社会运动、媒介生态、性别公正及网络崛起等话题。《时代周报》能够从全国深圳报业集团林立中突围而出,与彭晓芸曾经主持的评论部的工作密不可分。
代表作品
彭晓芸的代表作品有《让维稳压力转化为维护公民尊严的动力》《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成为时代的Loser》《反低俗:保持中立性是政府最大的美德》《巫术时代,媒体人面临着祛魅的变革》《当插科打诨遭遇民族主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风险社会的政治隐喻》《微博时代党媒变化 政治话语走双轨》《做个规则爱好者,民主才有希望》《中国式“教孝不教慈”的隐忧》《作为现象的韩寒:市场与体制共谋的产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