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是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旭东

图书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比较的时代

普通与特殊的辨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从伊曼努尔·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弗里德里希·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哲学里面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政治哲学 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奇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起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世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了民论坛)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尤尔根·哈贝马斯、罗尔斯、理查德·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叙事:重读马克斯·韦伯《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参考书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