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姚冬生

姚冬生

姚冬生,男,中国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美国“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会员,《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审稿人。

学习经历

1992.9-1994.07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

198109-1986.07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00.04-现在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科仁)微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教授、教授

2001.09-2001.12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1986.06-2000.03广东药科大学生物技术研究室、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室主任、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1)生物毒素综合防控生物技术

(2)功能性生物活性物的生物技术;

(3)生物量转化关键生物技术。

主要论文

1、Anovel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basedbiosensorforSterigmatocystindetection.Bioelectr化学68(2005)131-138。

2、Production,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nintracellaraflatoxin-detoxifizymefromArmillariellatabescens(E-20)FoodandChemical毒理学2001,39(5):461-466

3ConstructionofcDNAlibraryofArmillariellatabescensandbioinformaticsanalysisofsequencesoftheclonesfromthelibrary.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6):65-70

4,重组阿拉伯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其活性分析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4)

5,ScreeningofthefunguswhosemultienzymesystemhascatalyticdetoxificationactivitytowardsAflatoxinB1.Annalsofthe纽约AcademyofSciences:864(1998)579-585.

6,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byenzymesisolatedfromArmillariellatabescens.FoodandChemical毒理学36(1998)563-574.

7,ArmillariellatabescensEnzymatic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PartII)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864(1998)586-591.

8,ArmillariellatabescensEnzymatic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PartIII)ImmobilizedenzymaticDetoxification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864(1998)592-599.

承担课题

1、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有机磷降解酶及毒素解毒酶的分子改良与产品研制”(GrantNo:2007AA1006058),

2、国家项目高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GrantNo:2002AA213011.GrantNo:2005AA213010),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的研究”(GrantNo:30270043),

4、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重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基因工程菌的应用开发”(GrantNo:cgzhzd0604),

5、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计划项目“重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基因工程菌的应用开发”(GrantNo:0712220800003)

6、广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纳米载体固定化AFT解毒酶超微体系的解毒特性研究”(GrantNo:010418),

7、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用作饲料脱毒和营养改良的酵母基因工程菌的研究”(GrantNo:2003C20210),

8、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活性纤维素、半纤维素酶基因定向分子进化及超级基因工程菌的构建”(GrantNo:2005B20601004)等。

荣誉与奖励

1、“一种具有一个具有转化黄曲霉毒素活性的解毒酶及编码该酶的基因”PCT国际专利PTC/CN2005/000050。(美国:11/629,450。南非:2007/00269。俄罗斯:2007103735。墨西哥:mx/a/2007/001935。韩国:10-2007-7001737。以色列:180,694。欧盟:05700424.4。澳大利亚:2005274578。等共23个国家)。

2、“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及杂色曲霉素的生物传感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4100280189。

3、“一种具有转化黄曲霉毒素活性的解毒酶及编码该酶的基因”中国发明发明专利,ZL200410051120.0。

4、“酿造调味品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技术”,中国发明专利,ZL01107435.5。

5、“一种甘露聚糖酶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610033307.7。

主要研究贡献

在国际上首先报道分离到生物毒素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并用重组方法表达了该酶,研究成果可用在⑴饲料加工;⑵食品安全生产;⑶医药健康产业;⑷燃料乙醇安全生产等,该研究成果申请了全球23个国家专利,目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专利在第十七届中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银奖。研究成果基因工程法生产重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由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MC有限公司和暨南大学共同投资2500万元进行产业开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