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石楠
罗城石楠(学名:Photinia lochengensis)是蔷薇科石楠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生长于海拔850米的地区。罗城石楠为常绿色叶植物,可观叶、观花、观果,为优良的园林铺地植物,园林应用较为广泛,因根系发达,能很好的起到固土作用。罗城石楠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形态特征
罗城石楠为小乔木或灌木;小枝细弱,幼时疏生柔毛,紫褐色或黑褐色;冬芽小,卵形,急尖,无毛。叶片革质,倒披针形,稀披针形,长3.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常具短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边缘微向外反卷并有起伏,具尖锐内弯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干燥时黄褐色,除幼时在中肋稍有柔毛外,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凸起,侧脉9-13对,纤细,在下面稍微凸起;叶柄长5-8毫米,幼时有柔毛,后脱落。
花成顶生伞房花序,直径2-4厘米;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直径3-4毫米;萼筒钟状,长宽各约1.5毫米;萼片直立,宽三角形,长1毫米,无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约2毫米,无毛,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雄蕊20,短于花瓣;花柱2,稀为3,离生,子房顶端具白色柔毛。果实近球形至卵球形,直径3毫米,无毛,具宿存内弯萼片。
近种区别
罗城石楠叶片小,长3.5-5厘米,果实也小,直径仅3毫米,极易和石楠属其它种区别。与窄叶石楠(Photinia stenophylla Hand. -Mazz.)近似,唯后者叶片为带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边缘具圆钝锯齿,侧脉8-15对,果实卵形,长约5毫米,与该种有别。
产地生境
罗城石楠为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于海拔850米的地区。
繁殖方法
罗城石楠繁殖主要以插为主。
枝条取自4年的罗城石楠容器苗,剪枝前1个月母株用甲基硫菌灵(质量浓度0.1-0.125%)药液加0.2%磷酸氢二钾混合液喷雾,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取当年生半木质化生长健康的枝条。
扦插基质为配方基质,体积配方比:泥炭:珍珠岩:蛭石=5:3:2;扦插载体为50孔穴盘。扦插前必须做好单体棚内清理防虫消毒处理,盖上农膜及遮阳网(遮阳率75%),基质混拌后装上穴盘,基质浇湿,进行基质消毒24h后才可进行扦插。
插穗处理方法:上午8:00后剪取半木质化枝条,每个插穗长度4厘米左右,留叶2片,根部平剪,每个处理插穗300个,剪好立即用激素处理。
激素处理方法:用浸泡法处理,IBA质量浓度为400毫克/升,对照为清水,将剪好的插穗全部浸入配好的激素液中,浸泡4-5秒后捞出,放在已消毒处理过的盆中待插。
扦插与盖膜:50孔穴盘,每孔扦插2株,间距2厘米左右,扦插深度1.5厘米左右;插后浇透水,喷1次多菌灵药液,质量浓度0.125%,然后搭设小拱棚盖上农膜,进行常规管护。
插后管理:保持小拱棚内温度,冬季必须保持小拱棚内温度在5℃以上,每隔15-20天喷施1次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药液,质量浓度为0.1-0.125%,交替使用;见干浇水,适时揭除遮阳网。
用途
罗城石楠为常绿色叶植物,可观叶、观花、观果,为优良的园林铺地植物,园林应用较为广泛,因根系发达,能很好的起到固土作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