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班图语系

班图语系

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

正文

主要民族有尼亚卢旺达人、隆迪人、马夸人、巴刚果人、祖鲁人、马拉维人、绍纳人、科萨人和卢巴人。班图尼格罗人语言均属尼日尔 -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称班图语系。

划分

班图诸语言 Bantu languages 非洲赤道以南广大地域内约150 种语言的统称。使用者称为班图人,总人口在 1亿左右。但实际上,他们之中在人种和文化上很不一致。随着班图诸语言逐渐为语言学者所了解,人们提出了“班图语系”的概念,另外还认定了许多"半班图语言"。但是据近来的研究,“半班图语言”中的一些语言应该划归真正的班图语言,另一些则并非班图语言,只是从班图语言借入大量的成分。

简介

美国语言学家J.H.格林伯格认为,班图诸语言不但不能称为一个语系,甚至不能称为一个语族, 而只是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下面的一个分支。虽然如此,有的学者鉴于班图语言的语言数目以及每个班图语言的使用人口同本语系别的语支乃至其他非洲语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往往把它们当作独立的语系看待。班图语言最初可能起源于贝努埃河中游峡谷地带,后来扩展到东非的大湖区,再向南扩展到好望角。可以粗略地把班图诸语言分为中部班图语言、东南班图语言和西南班图语言3支。其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第1支包括刚果语(使用于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卢巴语(扎伊尔)、卢旺达语(卢旺达、扎伊尔)、隆迪语布隆迪)、卢干达语(乌干达)、吉库犹语(肯尼亚)、斯瓦希里语(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昂加泰隆语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称契切瓦语)〕;第 2支包括绍纳语(津巴布韦)、宗加语(莫桑比克、南非德兰士瓦省)、茨瓦纳语或称西塞索托语(博茨瓦纳、南非)、索托语(莱索托、南非)、祖鲁语、柯萨语(均在南非);第3支有奥旺博语、赫拉罗语(纳米比亚)。应该指出,斯瓦希里语一直通用到刚果东部。另外还有几种混合型交际语或皮钦语,即林加拉语刚果、扎伊尔)、山戈语(中非)、凡那加罗语(南非)。班图语言的分类也可以按照声调和词头的标准分为高调语言和低调语言,或单音节词头语言和双音节词头语言。

语法

班图诸语言在语音上的特点之一是音节结构比较简单。象日语和波利尼西亚诸语言一样,班图诸语言大体上只使用 5个基本元音和8~9个单辅音。由这些音构成的基本(单)音节只有几十个(通例没有复辅音音节),它们以各种方式配列成一两千个词根;由于一个音节通常是辅音加元音,班图语言的开音节十分丰富。班图诸语言都有声调,只有斯瓦希里语例外。

在语法上班图诸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名词有“类”的范畴。名词按概念类别的标准分成16~20个类,每类有特殊的词头作形态标记。这些词头通常是单数 /复数配套使用的。例如mu-/ba-(单数/复数)表示人类〔muntu"人",bantu"人们";Basuto“巴苏陀(人)”〕;mu-/mi-表示树木;le-/ma-表示成对的东西〔原始班图语*(le)-iso“眼睛”,塞索托语ma-naka“兽角”〕;(u)bu-表示抽象事物。但是类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是很武断的,不少词头的意义也很不明确。例如ko-表示身体各部分:"臂"是ko-boko;但“手”却是(li)-to,仿佛应该划入成对的东西一类。不过虽然"眼"是属于成对的东西一类,"耳"却作ko-to(或ku-toi),又不与“眼”同样看待了。这些词头还有句法上的协调关系。例如ba-kazana ba-enda(姑娘们去)中动词enda上也带着主语那个词的类词头。

班图诸语言属于典型的粘着型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的粘合指数为0.67,比阿尔泰语系雅库特语的0.51还高), 语法关系主要靠在词根上加词头(有时也加词尾)来表示。在词的内部结构里各个语素都是分别表示出来的。词根的形态一般比较稳定,但词头的异形较多,例如 ba-的异形有ma-等:Mashona“马绍纳(人)”。

班图语言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为主语—动词—宾语,但是也容许自由词序。由于动词里必须有与主语的类相协调的语素和与宾语的类相协调的语素,施受关系凭着类的协调而表达得很清楚。

班图人的民族文化在语言上打下了烙印。例如聪加人以及卓比人,由于还有原始的婚姻制度,以致在他们的语言里“母亲”一词可以指中国观念里的母亲、姨母舅父的女儿;而“舅父”一词则兼指中国观念里的舅父和舅父的儿子。班图人与外界的接触也使语言受到影响。祖鲁语和柯萨语从布须曼人的语言里借入了一套吸气音。斯瓦希里语有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南非一些语言也有阿拉伯语借词。班图诸语言在借入外来词时一般在语音上加以改造,例如斯瓦希里语的 petroli来自英语petrol(汽油),柯萨语的isiporo来自阿非利堪斯语spook(鬼)。

班图文化

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约22个国家的主要居民。亦称“班图人”。是当前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共有13211万人(1978),约占非洲人口32%。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南达好望角。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9个:尼亚卢旺达人(875万)、隆迪人(663万)、马夸人(646万)、巴刚果人(617万)、祖鲁人(565万)、马拉维人(550万)、绍纳人(544万)、科萨人(535万)和卢巴人(500万)。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东北班图、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见原始宗教);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

“班图”一词原为一语言概念。19世纪末,南非语言学家W.H.I.布利克用它表示南部非洲一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近似的语言。但班图语各族在经济类型和社会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别。体质特征一般可分为刚果型和开普型两种。前者似与西苏丹沿海各族相似;后者则含有库希特人、科伊桑人和尼罗特人的某些特征。

关于班图尼格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尼格罗人发祥于沙里河洛贡河之间,或在贝努埃河上游尼日利亚喀麦隆交界地区。公元前10世纪开始南移,在随后2000多年中数次南迁扩散,逐步排挤或吸收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土著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发展壮大,终于发展成为这一广大地区的主人。另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原始语言产生于西起刚果河入海口、东至桑给巴尔岛之间的中心偏南地带,即赤道森林南沿热带草原地区(今卢巴人与本巴人分布区)。尔后则分东、西两大支向南、向北扩散。刚果河流域森林地带的班图人与大湖地区的居民,在肤色、身材以及腭凸方面显著不同。前者与几内亚湾北部西大西洋语支各族近似。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希里等国。与西亚、印度、中国有贸易往来,在东非沿海和大津巴布韦古迹中曾发现大量中国瓷器。

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农牧混合经济。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此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芋、香蕉和豆类;在此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班图人行一夫多妻制(见一夫多妻制家庭)。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部分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与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

到18世纪末,班图人由北而南的迁徙结束,各族分布状况基本定形。尔后由于姆菲坎之乱(1820~1834)和布尔人(见阿非利坎人)的“大迁徙”(1836),东南班图恩古尼人中的一支又由南向北迁移,抵达大湖地区南部,从而引起复杂变化。殖民统治时期,班图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控制和奴役。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民族意识日益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以来,除阿扎尼亚和纳米比亚的班图各族外,其他班图各族已纷纷取得国家独立。

参考资料

全搜索新闻网 http://www.55www.com/dili/guojia/africa.HTML

[2]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shtml

新浪新闻网 http://news.新浪com..shtml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