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恩斯特·奥匹克

恩斯特·奥匹克

恩斯特·尤利乌斯·奥匹克(1893年10月23日[俄罗斯历10月10日]-1985年9月10日),是一位杰出的爱沙尼亚天文学家,以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的研究涵盖了目视双星质量的预测、仙女星系地球的距离测定、彗星的起源、以及流星的观测等多个方面。1944年,随着苏联红军接近爱沙尼亚,奥匹克离开了祖国,最终在北爱尔兰的阿马天文台度过了职业生涯的后半段。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奥匹克早年在昆达镇长大,后在莫斯科大学接受教育,专注于研究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如彗星、小行星和流星,并在塔尔图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

1916年,奥匹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估算了视双星的密度,并以波江座40的一颗成员星为例。他的研究表明,波江座40B的密度是太阳的25000倍,尽管他在论文的结论中对这一高密度表示怀疑。1922年,他利用一种基于观测到的星系旋转速度的新颖天体物理学方法来确定仙女星系地球的距离,得出了450 kpc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比当时其他估计更为接近,而且也更接近现代的估计值。

在1931年10月至1933年7月期间,奥匹克与哈罗·沙普利和塞缪尔·L·布斯罗伊德一同领导了亚利桑那州流星探险队,探测到了约22000颗流星。1958年,他发表了《大气中流星飞行的物理学》,进一步深化了对流星物理特性的理解。

主要成就

奥匹克对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普及和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效应最初由俄罗斯土木工程师伊凡·亚尔科夫斯基在1900年左右提出,描述了太空中自转天体太阳光照加热后产生的微弱但长期作用力。奥匹克在1909年阅读了亚尔科夫斯基的笔记,从而使这一重要发现得以被后世所知。

个人生活

1944年,面对苏联红军的进逼,奥匹克离开了爱沙尼亚。他作为德国的难民,成为了流亡者营地波罗的海大学的校长。1948年,他移居英国北爱尔兰,在阿马天文台任职,并曾担任马里兰大学的客座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