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我国用于规范信贷资金管理权限的一种制度体系。这一制度明确了国家银行专业银行之间以及专业银行内部不同层级间的管理内容、形式、方法和职责范围。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发展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并随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而演变。

历史沿革

中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统存统贷

从195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末期,为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采取了统存统贷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各级银行吸收的所有存款均须上交给上级银行,而发放的贷款则由上级银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并逐级分配下达。存贷款业务均实行指标管理,存款计划必须完成,贷款计划未经批准不得超出。

差额包干

1980年起,为适应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求,全国银行业开始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新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包括统一计划编制、分级管理责任、存贷挂钩机制和差额包干制度。其中,存贷挂钩指的是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与其发放的贷款挂钩,存差上交上级银行,借差则由上级银行补足。差额包干则是指对核定的信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超限。

实贷实存

1985年1月起,为进一步完善国家银行体制和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推出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办法,简称“实贷实存”。该办法的主要特点包括统一编制信贷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的关系调整以及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此外,还鼓励金融机构之间开展资金相互融通,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区别

西方国家通常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影响资金的流量、流向和资金价格。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能够自行决定信贷资金的组织与运用数量、方向,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确定资金价格。相比之下,中国由于国家银行专业银行承担了较多的政策性贷款,因此资金流动性受到限制,且资金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在中国,除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外,还需要通过编制、实施全社会信用规划来管理和监督各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及运用,以确保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参考资料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规范贷款管理.人民网.2024-10-22

在央行成立70周年之际,易纲总结了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经验.搜狐网.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