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雄浑与沉郁

雄浑与沉郁

《雄浑与沉郁》是一本2009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曹顺庆和王南。该书汇集了蔡翔、陈良运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曹顺庆和王南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了学术自由精神。本书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和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新见。《雄浑与沉郁》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图书信息

作 者:曹顺庆,王南著

丛 书 名: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出 版 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6473252

出版时间:2009-10-01

版 次:2

页 数:214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雄浑”与“沉郁”是中国古代艺术及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雄浑与沉郁》上编阐释“雄浑”范畴,先论述从先秦的“大”逐步发展为“风力”、“雄浑”、“阳刚之美”的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相关各术语中的文化、美学因素与“雄浑”的构成关系,呈现为统一的“雄浑”概念,并在与西方“崇高”(sublime)范畴的比较研究之中,凸现中国古代美学这一范畴的真实内涵。下编阐释“沉郁”范畴,先从语义、哲学理念溯源和儒学人格观因素等方面说明“沉郁”的生成,清理这类观念进入文学理论的脉络,使“沉郁”的概念内涵明确化,并通过杜诗艺术、《白雨斋词话》、《昭昧詹言》之论等典范文本的研究以及“沉郁”与“顿挫”的审美组合、“沉郁”与“飘逸”等相关范畴的对比,使“沉郁”范畴的关学意义和价值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展现。

作者简介

曹顺庆,1954年生,沙市区人。文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著有《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跨文化比较研究》、《东方文论选》、《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比较文学史》等专著和18部编著作品,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及海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王南,1957年生,北京市人。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长期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等课程。发表过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论文多篇。参加了《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中国文学大辞典》(古代文论部分)、《中外比较文论史》、《中外文学跨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的撰写和《宋诗话全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等古代文学典籍的编选注释工作。

目录

总序(蔡锺翔 陈良运

绪论

上编 雄浑

第一章“雄浑”观念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孔子孟子的“雄浑”观念

第二节 老子庄子的“雄浑”观念

第三节 从楚辞、汉赋、建安诗歌到《文心雕龙》的“雄浑”观念

第四节 唐代诗风与司空图的“雄浑”观念

第五节 明、清新思潮与“雄浑”观念

第二章“雄浑”范畴的构成因素

第一节 巨大雄伟 超越时空

第二节 刚健遒劲 气势磅礴

第三节 庄严肃穆 浩然正气

第四节 光别克英朗练 奇谲怪诞

第三章 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的对比

第一节 痛感与美感

第二节 优美与壮美

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

第四节 热爱痛苦与逃避悲剧

下编 沉郁

第一章“沉郁之思”

第一节 从深思到文思——“沉郁”的语源

第二节“沉郁之气”——“沉郁”论的理念基础

第三节“文典以怨”——文学中的“沉郁”

第二章 文士情怀

第一节“许身稷契”——一“沉郁”的人格观因素

第二节“根风骚”——“沉郁”与诗学传统

第三节 沉郁为用——杜诗艺术的典范意义

第三章“沉郁”文学观的系统表述——《白雨斋词话

第一节“温厚以为体”

第二节“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第三节 陈廷焯之论的文学理论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