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流年
《俯仰流年》是詹福瑞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7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涵盖作者童年往事、对前辈学者的缅怀、学问生涯的追思以及对当下热点话题的回应,展现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和至诚、至善的人生信仰与人格操守。
内容简介
《俯仰流年》,取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俯仰流年二十春”之意,是作者的第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回忆乡土生活,作者以浓重的怀旧情调写故乡、故人,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实况。文字渗透着温情、无奈与悲悯,折射出中国农村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更具当代感。第二辑缅怀前辈学者,写老一辈学者惟精惟一的治学态度,宁折不弯的人格操守,扶持后学的无私精神,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的可亲、可敬、可爱。第三辑追思学问生涯,感怀人世沧桑,再现了作者作为文人、学者、师者、图书馆馆长多元丰富又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第四辑中收入作者对当下热点话题的回应文章,涵盖大学教育、自尊人格、清雅格调等,漫谈文化生活,针砭时弊,反映了一位有担当人文学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作品目录
作品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建功:《俯仰流年》这本书,有乡土气、书卷气、名士气,表达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家国之忧。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延青:人的一生扎根于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俯仰流年》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从中读者看到了当年的时代风貌,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也看到了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他的散文敢思、敢写、有真情、说真话,比如说关于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一说传统文化就好得不得了,忠孝仁义好得不得了,但是福瑞他就说传统文化有好的、有坏的,要做好精华与糟粕的剥离等等,有关大学办学就一句话,“人: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就是培养人的,应该有气氛、有抱负、有胸怀、有容纳、有容量、有涵养。这写得就跟别人不一样,有见地。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作为一个学者,他对文学的感觉非常敏锐,细节也非常真切。比如他写到母亲把棉袄盖在他身上,很简单的一个细节,他在想母亲是怎么把棉袄盖在自己身上的,写得很真挚。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有些作家、有些学者在写作的时候容易大而化之,写得绝对正确,但是让你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福瑞的这本书中的很多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许有些文章我们会慢慢淡忘,但是有些细节我们肯定会记住。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书里穿插了一些照片,而且是黑白照片,我觉得在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我觉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挽歌或夜歌。读第一辑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触,它这里面所记述到的一些空间、物器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见了,它已经被彻底地连根拔起,成为一个时代的乡村遗弃物等等当我们儿时熟悉的那些乡村事物到了现在完全不见的时候,那种感受,那种对故地、故事、故人的记忆也好或者说追挽也好,这种故乡被悬置的状态,我觉得它为每一个中国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黑白的精神雕像。
作品影响
2017年8月9日,该书入围中华读书报8月推荐榜。
2018年5月16日,入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俯仰流年》最感性也最为动人的部分,当属第一辑中作者对于自己童年少年生活往事的追忆。作者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回忆中既有超越具体时空的儿时情趣,也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印痕。《姥姥家》里的姥姥、姥爷、舅舅、大姨和二姨,命运大多坎坷,悲苦之处令人唏嘘不已。《村里的同伴》中那些儿时伙伴,弱智的四头,俊俏的表妹素素,绰号“二特务”的小学同学,因了禀赋、个性以及与时代的纠缠,而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其间的期望与挣扎,幻灭与无奈,让人感慨。即便是日常生活,寻常物事,被时光窖藏后,回忆中也沁溢出一缕别样的温馨。《冬暖》一文,对于故乡冬天砭骨严寒的描绘真切细腻,北风怒号,土地冻裂,屋子仿佛冰窖,读来恍如身临其境,而来自父母的关爱,仿佛炕沿上那盆红红的炭火以及被母亲提前热的被窝一样温暖。《家常菜》如数家珍般盘点了那个贫瘠年代的美食,无非是冻豆腐、小葱蘸酱、土豆炖豆角、酸菜粉条汆白肉等家常菜肴,但因为和家乡、童年有关,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滋味。这些篇章中,作者封存的记忆被唤醒,借助大量真切生动的细节,出色地实现了对往事情境的还原。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灌注,却不泛滥夸饰。即便是表达至为深切的哀痛之情,文字间氤出的情感色调也是哀而不伤,具有一种节制蕴藉的气质。
书中的排序其实也是应和着作者的生命流程,回忆中开始走来众多的学界人物。第二辑的内容,大部分是缅怀前辈学者。韩文佑先生,魏际昌先生,詹锳先生,傅璇琮先生,任继愈先生,雷石榆先生等等,既有作者不同求学阶段的恩师,又有工作中结识的长辈和同事,交谊深笃,声气相投。他们身上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标举的“士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他们的道德风骨和学术文章,淡泊名利和潜心向学,堪称读书人的楷模。他们的个性气质,在书中也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予以呈现的,虽然经常只是寥寥几笔。如李白研究专家苏仲翔先生亦是书画名家,饱经磨难依然不改豪爽旷达,旅次中见到一家“太白酒楼”,酒兴大发,便与店家说好,展纸挥毫,以字换酒;担任多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一代大儒任继愈先生,则是“望之严整,即之温厚,听其言炼而不乏幽默”,以其思想、学问与人格的力量,营建了一个虽然不见形迹但又确凿存在的气场,让每个员工内心都存有一种底气。
书中表露的抚今追昔之感,不但体现在对于具体的人和事的追怀上,而且也体现在情和理的发抒和探究上。这一点主要见于后面两辑的文章中。古典文学研究是作者的本行,因此很自然地,他多以这方面内容作为激发情感、启迪思想的线索,于出文入史中,展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会稽山之夜》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己夜宿会稽山的感受。夜色清寂,万籁俱静,唯有月光无声地流淌,他想到了在此留下不少佳话的谢安、王羲之等古代名士,愈发理解了他们寄情山泉林壑、与大自然无比亲近的心性,领悟到这座名山正仿佛是一只“澡雪精神的净瓶”。《寻踪古代读书人》可谓是对这一群体最为主要的精神属性的详尽描述:修齐治平、致君尧舜的救世理想,优游林泉、沉醉烟霞的遁世情怀,安贫乐道、威武不屈的人格操守,手挥目送、求真问玄的自由心灵。
当然,作者并非泛泛地发思古之幽情,更主要是为疗治当下的诸多弊端,寻求一份来自时光深处的启迪。不少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入他关注的视野,他的贬责和倡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深刻认知。《我们正忘掉自然》一文视域开阔,既诗意盎然地描摹了古代中国人和大自然水乳交融般的和谐关系,又通过西方当代生态文学作品揭示了欧美作家对自然的倾心,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不但给人们提供生存的资料,也参与了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格调变得越来越卑下,与日益疏远大自然有着密切关联。有鉴于当前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在《清雅与现代城市品格》中,他将“清雅”这个原本衡量古代士人审美情趣的指标,作为当下城市建设应该具有的品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处的人文气息,以期纠正贪大求全、追逐奢华、过分物质化的弊端。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便是作者从所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中,发现了对于当下生活具有借鉴乃至警示作用的资源,从这个角度不妨说,他的所思所感,也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个性化、具体化的表达。同样,这种面向重大问题的发声,又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价值关切的接续。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詹福瑞,青龙满族自治县人,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研究名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