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庵
西来庵,始建于明朝万历后期,原名“朝阳寺”,2013年经遵义市,县政府以及民宗部门决定,将西来庵正式归还给贵州省佛教协会管理,并礼请释寂源法师出任历经千年风霜之后的西来庵第一任住持,负责古刹的教务主持及全面工作。
基本介绍
湄潭县湄江镇西来庵,位于湄潭县城东南三公里,原名朝阳寺、南坪庙。“西来”一词,为清顺治十一年明末遗臣、四川省巡抚钱帮来此隐居而命名。
西来庵,始建于明朝万历后期,原名“朝阳寺”,明末清初,深处偏远闭塞的贵州夜郎故地,是一个多事之秋。
苟延残喘的南明蛰居偷安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朱由榔朱由榔的左右踌躇,使得朝臣奸党拉帮结派。
其下大西军头目孙可望暴力凶残,为排除异己,不惜灭杀重臣,时任川黔滇巡抚权臣钱邦芑也难免遭此劫难。
为避灾祸,钱邦芑不得以出家为僧,自号“大错”,辗转余庆他山,后到湄潭县“朝阳寺”隐居,并改名为“西来庵”,以回避奸人注意。
在湄潭,钱邦芑与当时身居要职的云贵总督范鑛、兵部尚书程源、礼部祭司郎中郑之,以及胡钦华、吴扶灵等聚集西来庵一带,南明的旧臣如光禄大夫范旷、进士李之华、礼部尚书郑逢元等,都来到湄潭。钱邦芑在他的《水源洞记》中写道:他们“或率妻子躬耕,或教授自晦。
与峨眉道人、庵居士游止略同。春朝秋暮,中秋节花时,或诸子命酒过西来庵,或余提琴相访,连床夜话,风雨无。
慷慨悲歌,逸清洙上。”他们不仅开馆授徒,也著书立说,这期间,让湄潭县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小高潮。
此后文风大盛,百年之中,湄潭县出了6位进士、近百名举人(有说湄潭出过县令117人)。可惜时不遂愿,不久便不得以再度逃逸隐匿。
钱邦芑虽然只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但他在这里却留下了《西来庵记》、《水源洞天》、《柏扬坝琴洲记》等传世篇章。
1940年至1946年,正值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是时国运疾危,山河破碎,浙江大学为避战祸,延续文脉,毅然举校西迁,来到湄潭县办学七年。
七年之中,西来庵便成为了浙大师生游览踏青、即兴赋诗的理想场所。“湄江吟社”就是在那时由浙大教师组建而成立,期间曾召集师生在此开展过不少活动,留下诗词歌赋二十余首,其中苏步青、周本湘、祝廉先就有七首。
其庵东临琴洲,南衔湄水,北瞻宝坛寺,背靠飞凤坡。
枯藤、老树、飞鸿、翘檐、簧竹、流水、平桥,展尽秀丽风光。“百里湄江处处景,西来风光更迷人。”西来庵悄悄地与明末清初的隐士们结友,也曾善待过西迁的浙江大学的学子们。
人说有麝自然香。西来庵就是这样,没有经过大红大绿的包装,更没有借助人或事物的其它标签。
就像水灵灵极富韵致的村姑,牵动旅人的眼睛,勾住游人的脚步,让人产生一种渴望,一种冲动。
如今,沉寂已久的西来庵已被重新开辟为凭吊游览之佛门圣地,成为湄潭县旅游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
增添了名人诗作、美术作品等文化陈设。让人们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感觉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更让人欣慰的是西来庵还被作为“浙江大学‘湄江吟社’旧址”,与其它八处“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精心保护。
湄潭历史的河流犹如湄江之水,长流不息,汇入怏怏中原地区几千年的文明。它时而泛起一朵朵辉煌碧金的浪花,时而又静静流淌着波光粼粼的年华。
湄江两岸,旧貌新颜,交相辉映,谱写着湄潭县的时代乐章。西来庵,作为其中悠扬婉转的一节,也正在唱奏着新时代动听的强音。
参考资料
黔西南州地名故事|走进“南明之都”——安龙篇.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