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道拉吉里峰

道拉吉里峰

道拉吉里峰(英语:Dhaulagiri,尼泊尔语:धौलागिरी),名字来自梵语,意为“白山”。其位于尼泊尔西部,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167米,是世界第七高峰,以及全世界单独位于一个国家的最高峰。道拉吉里峰属于甘达基省的木斯塘区,北面毗邻中国西藏的仲巴县,南部的博卡拉镇是尼泊尔重要的旅游城市。

道拉吉里峰形成于距今约5000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形条件复杂,由扭曲的山脊、冰川和冰瀑布构成。世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纳峰位于道拉吉里峰的东侧,两者中间隔着甘达基河谷,相距30余千米。

1950年5月,莫里斯·赫尔佐格(Maurice Herzog)率领法国探险队员首次攀登道拉吉里峰,最终只到达了安纳普尔纳峰顶峰。1960年5月13日,马克斯·艾斯林 (Max Eiselin) 率领瑞士探险队与国际参与者通过道拉吉里峰东北地区山脊首次登顶。

命名

“道拉吉里”的名称来源于梵语,在梵文中意为“白山”,梵文直译为“达哈瓦拉▪吉里”。因为它以恶劣的天气而闻名,通常会有大量的积雪。因山势险峻陡峭,使人望而生畏,又被称为“魔鬼峰”。

位置境域

道拉吉里峰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西部,地处28° 41' 46''N、83° 29' 36''E。它是道拉吉里地块最高和最东端的山峰,属于甘达基省,处于木斯塘地区。道拉吉里峰山体绵延约48千米,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千米,东南面是米亚格迪·科拉(Myagdi Khola)山谷,以西毗邻安纳普尔纳Ⅰ号峰(8091米),两顶峰间距30多千米,甘达基河谷从两峰之间穿过喜马拉雅山。

形成

道拉吉里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是距今约5000万年的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所形成的。约5000万年前该山脉曾是一片浅海,将中亚印度半岛两个大陆地板块分隔开,同时又接受中亚和印度次大陆上的河流冲刷下来的泥沙。当地壳运动时,两个板块相互挤压,使浅海地带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而一些松软的泥沙就形成喜马拉雅山脉表面巨大的褶皱。

侏罗纪末期到早白垩世时期

侏罗纪末到白垩世初,强烈的地壳运动进一步涉及青藏高原地区,导致了班公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裂陷深海海槽的关闭,海域继续向南退却。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木斯塘一线,发育有一条半深海海槽,为发育黑灰色泥页岩的静水海域,表明该区是位于陆壳之上的陆表海。

中白垩世时期

早白垩世末期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活动进入到新的调整时期。木斯塘一带的中白垩统,大部分是厚度不大的碎屑岩碳酸岩型稳定浅海沉积,形成于陆架浅海环境。

晚新生代时期

道拉吉里峰的木斯塘盆地,在晚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是一种掀升运动,主山脊部分抬升最高,Tetang组向北有10°~15°的倾斜,并被向北缓倾的“Thakkhola”组砾岩覆盖。南北向的地堑和正断层大约从3Ma~2.5Ma开始活动,其沉积的地层为“Thakkhola”组,隆起的地垒之顶高达6000米以上,地堑地垒相对升降大于2000米。在“Thakkhola”组沉积结束前,河流北流,逐渐形成了贯穿木斯塘盆地的甘达基河,其形成年代至少在“Thakkhola”组变形之后。

地理特征

气候

道拉吉里峰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冬季气候干燥并伴有大风,为干季和风季。每年6月初~9月中旬为雨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暴雨较多,同时暴雨又引起频繁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到次年的2月中旬,受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5月末,或9~10月间,在风季和雨季相互过渡时节,通常会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

地质

构造

道拉吉里峰是尼泊尔西北部的MCT地表踪迹分布的活断层,其长度较短,断层均呈直线状展布,且为高角度的断层面。从其切截阶地面的断层崖、低断层崖均几乎呈北东向,且伴有山侧下落的垂直位移。道拉吉里峰断层发育于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山区,沿着北西—南东向延伸的断层线,见到具U字形冰川谷底部和冰蚀作用形成的尖棱状鳍脊发生位移,推断发生了北东侧垂直塌落下降,平面上为右横移位移。

岩性

在道拉吉里峰与安纳普尔纳峰之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千米处,发现过上冈瓦植物化石,属级有Nilssonia、Otozamites、Ptilophyllum等。附近的喀利甘达基河上游,广泛出露一二叠纪地层。道拉吉里岩块为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砂岩

地形地貌

道拉吉里峰的山峰绵延约48千米,地形复杂,由扭曲的山脊冰川和冰瀑布组成。沿着主峰,有几座金字塔形的山峰拔地而起,其中四座山峰从东到西,海拔超过 7600 米。道拉吉里峰位置相对偏僻,被深切的Myagdi Khola峡谷与北部山脉隔开。

道拉吉里峰具有三个不同的面和复杂的山脊,其东面形状较为复杂,通过山坳与邻近的 Tukche-Ri 相连。它的东北山脊,是上山的标准路线,该条路线通过东北方向的Tukche-Ri峰之间的艾格峰冰瀑布(Eiger ice fall)进入道拉吉里峰。从道拉吉里峰和道拉吉里Ⅱ峰之间的峡谷升起西南山脊,是山上最陡的山脊,容易发生雪崩。东南山脊从甘达基河峡谷上升近 7000 米,它的右侧有另一个冰瀑(有时被称为法国通道)。最南端的白峰是通往道拉吉里峰顶的最长山脊(大约8千米)。道拉吉里峰在西北山脊偏圆,该山脊不太明显,在它右侧为北壁,是梨形扶壁

水文

Chhonbardan冰川

道拉吉里峰是Chhonbardan冰川的集水区之一,位于28°42'N,83°30'E,长度约15千米,最终排入米亚格迪科拉(Myagdi Khola)、喀利甘达基(Kali Gandaki)、莫哈米科拉(Mohami Khola)、诺拉亚尼(Norayani)、甘达克(Gandak)、恒河(Ganges)河流系统。

甘达基河

甘达基河(Gandaki)是尼泊尔第二大河,有七条支流,流域面积2.6万多平方千米。该河流经安纳普尔纳峰和道拉吉里峰之间的峡谷(甘达基河谷),发源于道拉吉里峰木斯塘以北的雪山地区,上游河段流经呈黑色的页岩和粘板岩风化地区,河水中夹带大量泥沙,其水乌黑如墨。该河流经尼泊尔中部时,受东西走向的马哈帕纳特山脉横阻,被迫东流100多千米,形成大曲流,与特尔苏里河(甘达基河另一条支流)相汇合后,穿过马哈帕纳特山脉,进入特莱平原,最后注入恒河。

在其附近的甘达基河流域,发现一种珍贵的菊石亚纲(又称沙拉格拉马),它是一种象征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化石,除尼泊尔外,世界其他地区未发现菊石。其石大致呈椭圆形,黑色,有细条纹,中间凹陷,表面分叉。

博克苏姆多湖

博克苏姆多湖(Phoksumdo)南距道拉吉里峰约38千米,海拔3621米,湖面长4800米,宽800米,湖水深达615米。其湖水在阳光照射下呈土黄色,在背光下又呈蓝色,因湖水冰冷,无任何鱼类和水栖动物存在。

土壤

道拉吉里峰东南面的博卡拉地区分布有冲积壤,其中博卡拉河谷的老湖泊湖床沉淀层(湖积壤)上面是沙质和淤泥壤,土质相当肥沃,底层中的黑土和液泥土壤可作肥料。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道拉吉里峰南侧的多巴丹狩猎保护区是蓝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的栖息地,此外,还栖息有喜马拉雅小熊猫等高濒危的珍稀动物。在道拉吉里峰一带的木斯塘地区有古北区动物群。其中,涵盖木斯塘、米亚格迪地区的安纳普尔纳自然保护区有100多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有雪豹、印度羚羊、叶猴、喜马拉雅熊、小熊猫属、森林猫、赤麂(鹿类哺乳动物)、羚羊和多种松貂。鸟类近500种,有喜马拉雅山雉、尼泊尔环颈雉角雉属 (一种在树顶筑巢的雉鸡)。

植物

道拉吉里峰一带的多巴丹狩猎保护区低海拔地区植被,以茂密的硬木树为主。主要树种有秦岭冷杉松树桦树石楠属铁杉树、橡树、杜松树和针枞树等。

此外,位于道拉吉里峰一带的木斯塘、米亚格迪地区的安纳普尔纳自然保护区中,有1250种植物,其中包括有38种兰花和9种杜鹃花。海拔1000-1500米南坡的特色植物是娑罗双(Shorea robsta,sal);海拔2000米有玉兰和竹子;海拔2100-2700米以栎属为主;海拔2400-3000米地区有榕叶柏那参柏树西藏云杉、水曲柳、桂花、榛树、山梣、冬青等;海拔2600-3700米地区有硬刺杜鹃杜鹃花属 barbatum)、钟花杜鹃(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等。

自然保护地

安纳普尔纳自然保护区

安纳普尔纳自然保护区(Annapurna Conservation 面积)于1986年被指定为保护区。包括有道拉吉里峰一带的木斯塘、米亚格迪地区,面积约7500平方千米,是尼泊尔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诸多高山,其高寒的自然条件横贯了喜马拉雅山区的干旱平原等生态体系,有效调节了该区的生态,促进了自然环境的顺利发展。该区受保护的植物群有约1250种,动物群有600多种。在海拔1000-3700米之间,分别分布有树蕨、香兰树、栎属、喜马拉雅松、山梣、冬青等植物。

多巴丹狩猎保护区

多巴丹狩猎保护区(Dhorpatan Hunting Reserve)位于道拉吉里峰南侧,面积约1325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有米亚格迪地区。区内建有一些山地部落居住的小山村,其居民一般以务农、饲养牲畜和兼做一些小生意为生。尼泊尔政府允许在该狩猎区有限度地猎杀一些动物,其中蓝牛羚是狩猎者主要猎杀的对象。在每年允许狩猎的季节里,狩猎者须办理狩猎证狩猎。此外,该区还是徒步旅游者、野生动物爱护者的旅游景点。

人类活动

探索和攀登历史

攀登路线

东北山脊(1960年)

东北山脊是攀登道拉吉里峰的第一条成功路线,由奥地利瑞士德国和两名尼泊尔登山者联合国际探险队开创。1960年之前,多国探险队曾多次尝试在北壁使用梨形扶壁。受梨形山陡峭,容易发生雪崩,以及梨山与山顶岩壁的困难节点因素影响,最终未能攀登峰顶。

攀登东北山脊,首先从道拉吉里峰以南开始,徒步穿越 Majhangdi Khola,向道拉吉里峰和图奇里峰(Tukche-Ri)之间的马鞍(the saddle)处前进,到达东北山脊。山脊的第一部分被称为雅各布斯阶梯(Jacobs Ladder),是一条中等陡峭的冰雪攀登路线,梯子的顶部为2号营地位置,1960年的探险队在冰瀑布顶部附近建立了一个中间营地。

从2号营地开始,路线逐渐变得更加陡峭。3号营地设立在2号营地最后200-300米处,它是最陡峭的冰和岩石通道的混合攀登。在海拔7800米左右,接近山肩处,再向西行300米,越过一条非常狭窄的山脊即可到达山顶。1960年的探险队登峰顶后设立了5号营地,并在山肩上设立了6号营地,最后才尝试登顶。目前,道拉吉里峰只使用3个营地完成攀登。

西南脊(1978年)

西南山脊是第二次成功攀登道拉吉里峰的途径,由雨宫隆(Amemiya Takashi)领导的日本探险队于1978年开创。自1978年首次攀登以来,这条路线还未有人重复过。

这条山脊的攀登始于海拔2000米,有一段中等攀岩路段。大本营建在海拔3700米的岩石之间。为防止雪崩,1号营地建在海拔1500米的地方。在海拔5200米处,有一条冰瀑布通道通向上方的雪原,因此在雪原上建立了1号营地,2号营地建在雪原顶部。在2号营地上方,是陡峭的岩石带和另一部分陡峭的冰层(60%)。3号营地设立在海拔6530米处,从3号营地到大约6800米处的悬岩间有1800米的落差。在海拔7500米处建立了4号营地,自此开始,路线到达山顶。

北侧:梨形扶壁(1982年)

道拉吉里峰北侧的梨形扶壁于1982年完成。攀登的第一部分是陡峭但相当简单的冰面攀爬, 3号营地设立在巨大而坚固的冰塔场,可以防止雪崩。路线的第二部分包括沿着陡峭的北壁徒步前往真正的梨壁通道。这条通道可通往宪兵岭(Gendarme 山脊)(西北山脊的一部分),然后通向山顶墙。扶壁是迄今为止该路线上最容易发生雪崩的路段。

交通运输

道拉吉里峰处于道拉吉里山,位于道拉吉里专区北部,隶属于甘达基省。在道拉吉里专区的木斯塘县有卓姆索姆机场。去往道拉吉里峰的路线一般由尼泊尔加德满都出发到博卡拉,然后到贝尼(Beni),交通主要为乘车和飞机。

公路

加德满都的长途汽车站位于市区南部Ring路Balaju路,发往博卡拉需要8小时车程,路程约208千米。

航空

卓姆索姆机场是一个小型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从博卡拉(Pokhara)乘飞机到木斯塘区的卓姆索姆机场只需20分钟。从加德满都通往博卡拉主要为小型客机,加德满都机场距离市区约10千米,没有公交车直达,只能依靠机场外等客的出租车。博卡拉机场位于Mustang Chowk路。

经济活动

道拉吉里峰一带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经商。其中,木斯塘地区居民的人均GDP为2466美元(2017年),农业和畜牧业是主要产业。自1992年木斯塘对外限制性的开放后,当地居民还通过住宿、提供野营地以及开办纪念品商店等一些旅游业获得收入。

城镇

木斯塘

木斯塘(Mustang)区位于道拉吉里峰与安纳普尔纳峰之间,它是前往道拉吉里峰与安纳普尔纳峰的重要前站。木斯塘海拔在3300~6480米之间,北邻中国西藏自治区,占地面积达3573平方千米,道拉吉里峰以西的甘达基河横跨整个木斯塘。木斯塘曾为吐蕃王朝统治,在公元15世纪,珞王国建立首都珞曼塘,17世纪以木斯塘之名为人所知,1951年并入尼泊尔。该区一直为受限制的非军事区,直到1992年才对外国人开放。目前都珞曼塘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

博卡拉

博卡拉(Pokhara)位于83° 59'E、28° 41'N,地处甘达基河上游,是甘达基省的首府,附近有诸多旅游景点,譬如:佩瓦湖、巴拉赫寺、戴维瀑布、谷卡哈等。该地区海拔约900米,基本地形为低山丘陵,只能步行到达。它四面环山,包括有道拉吉里峰、安纳普尔纳峰等山脉。其中,道拉吉里峰距离东南面的博卡拉约70千米。博卡拉是远足登山,走入尼泊尔深处的起点,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间,每天有两班客机由西面的安纳普尔纳峰飞往道拉吉里峰。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土壤退化

道拉吉里峰的木斯塘高海拔地区,由于缺乏植被,在受雪、风和太阳作用影响下,导致了一些沙质土壤风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该地区大部分地方长时间被冰雪覆盖,雨水稀少,大部分植被为灌木。当地居民生活用燃料非常有限,又缺乏替代能源,居民不得不将灌木连根拔起作为生活燃料。由于薪炭林非常少,当地居民还依赖牲畜粪便作为燃料,从而也减少了农田对牲畜粪便的使用,影响了土地的肥力。

垃圾污染

道拉吉里峰一带的木斯塘地区,由于向部分国外旅游者开放,在建于14世纪的洛马斯杨围城的景点发现了一些包括排泄物、垃圾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从1992年11月起,尼泊尔政府对道拉吉里峰的木斯塘地区,发起了上木斯塘生态保护和发展计划(UMCDP),开展了环境净化运动。以社区为单位,把社区代表送到安纳普尔纳地区进行培训,分发宣传生态行为准则小册子,植树造林,发展微型太阳能发电设施,引进节能炉,为木斯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有效地保护。

徒步路线

道拉吉里峰与7000多座山脉隔绝,中间被Myagdi Khola山谷隔开,Myagdi Khola山谷是从南部通往道拉吉里峰的通道。徒步旅行者和登山者通常离开道拉吉里一号大本营,途经法国坳(French Col)、Hidden Valley和Dhampus Pass (Thapa La),然后长途下坡进入Kali Gandaki山谷,到达Marpha。

法国坳与塔帕拉

法国坳(French Col)海拔5380米,位于28°46'59"N,83°31'47"E;塔帕拉(Thapa La),过去称为丹普斯山口(Dhampus Pass)海拔5244米,位于28°47'41"N,83°34'55"E,两者称为“双通道”。它们连接Myagdi Khola山谷和Kali Gandaki山谷,是徒步和攀登道拉吉里峰通常采用的路线。

从贝尼到穆里

穿过道拉吉里山东部山麓,首先穿过贝尼(海拔830米)和达邦之间的山谷。从达邦出发,攀登西北山脊,在北坡分布有Dharapani(1450米)、Takam(1700米)、Sibang (1800米) 和 Machinm (1950米)小镇。在Dar Khola下降到海拔1600米并绕过山支后,到达海拔1850米的穆里 (Muri)。穆里(海拔1850米)位于米亚格迪科拉 (Myagdi Khola) 上方,是徒步路线的最后一个城镇,之后向北延伸。

从穆里到意大利营地

从穆里向下走250米即可到达穆迪科拉 (Mudi Khola),在穆迪科拉右转,绕山脊到达Myagdi Khola山谷。该山谷起源于道拉吉里峰北侧Chhonbardan冰川。沿山谷西坡,到达海拔2480米的多邦休息区,向北可看见道拉吉里峰西北山脊,途径科纳邦科拉河、麦格迪科拉河后到达海拔3150米处,然后通向意大利营地(海拔3600米)。

从意大利营到道拉吉里大本营

意大利营地位于道拉吉里峰的西壁峰下,穿过该营地必须经过冰漏斗,穿越后,先后经过海拔3800米处的瑞士营地和海拔约4100米处的Chhonbardan冰川。在海拔3900米的Chhonbardan冰川处,须翻越前缘额冰碛。到达海拔约4100米处的Chhonbardan冰川营地,其东北方向可眺望道拉吉里峰北墙。之后到达海拔4675米的道拉吉里大本营,可观望道拉吉里V号、道拉吉里III号和道拉吉里II号峰。

从道拉吉里大本营到法国坳

从道拉吉里大本营到法国坳,先攀登图库切峰的西北侧的海拔约4900米的冰川侧碛脚,然后到海拔约5200米的冰碛顶部穿过一个宽阔山谷,最后直接到达海拔约5380米的法国坳。在法国坳以南是道拉吉里峰,西北向东南方向有隐谷、塔帕拉 (海拔 5244 米),通过塔帕拉向左通向喀利甘达基山谷。

从塔帕拉到Marpha

塔帕拉 (Thapa La) 海拔5244 米,喀利甘达基的玛法(Marpha)位于海拔2680米处。从塔帕拉下降至喀利甘达基山谷,从塔帕拉东南方向朝Niligiri North步行,下降到海拔约5100米处,向东北行至喀利甘达基的马尔帕 (Marpha)。

相关文化

相关事件

遇难

1969年4月28日,4月28日,尼克松·埃弗里特率领的美国探险队的一支登山队在从大本营攀登东北山脊的马鞍时遭遇雪崩。探险队领队、其他4名美国人和2名夏尔巴人丧生。

1975年3月,日本探险队来到南山脊。3月25日至26日夜间,一场雪崩席卷了11名参与者所居住的1号营地。2 名日本人和 3 名夏尔巴人死亡。

1998年5月15日,法国登山家Chantal Mauduit和夏尔巴人Ang Tshering被发现死在位于道拉吉里峰东北山脊海拔6550米的帐篷内,帐篷被铲掉,没有被大雪覆盖。据悉,两人在帐篷里被新雪窒息而死。

2010年5月16日,中国一支8人组成的民间登山队在从山顶下撤途中遭遇大雾,1名队员不幸身亡,4名队员受伤。

“雪人”传说

1971年,日本登山者高桥由辉所在的探险队中的一名成员在道拉吉里峰看到过一个“雪人”。1994年,日本登山者高桥由辉在道拉吉里峰海拔约5000米处发现“雪人”栖息洞。由于气温太低,携带的相机被冻坏,而未能拍下这一发现。2003年8月,高桥由辉率领14人探险队,继续跟踪道拉吉里峰发现的“雪人”。

参考资料

Dhaulagiri, Nepal.peakbagger.2024-05-18

Die gefährlichsten Achttausender.himalaya-info.org.2024-05-18

World 8000-meter Peaks.peakbagger.2024-05-21

Dhaulagiri I.himalayanpeaks.wordpress.2024-05-21

Expedition Peaks of Nepal.himalayanecotrek.2024-05-18

Dhaulagiri I.himalaya-info.2024-05-21

Dhaulagiri.himalaje.2024-05-20

Western Nepal Himalaya.peakbagger.2024-05-21

Große Gletscher des Himalaya.himalaya-info.org.2024-06-03

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himalaje.pl.2024-05-20

Dhaulagiri (8,167m).ntb.gov.np.2024-06-01

Images of Mount Dhaulagiri "White Mountain".caingram.info.2024-06-03

Dhaulagiri Geschichte.himalaya-info.org.2024-05-20

Dhaulagiri Trekking.ecotreksnepal.com.2024-06-01

Mustang - einstiges Königreich im Himalaya.himalaya-info.org.2024-06-20

TRAVEL TO POKHARA IN NEPAL, CITIES, TRAVEL DESTINATIONS.nepal.com.2024-06-14

Die Berge des Himalaya.himalaya-info.org.2024-05-24

Sonstige Literatur zu den Bergen des Himalaya.himalaya-info.org.2024-06-03

Erfolg am Dhaulagiri.bergliteratur.ch.2024-05-30

Tragische Ereignisse im Himalaya.himalaya-info.org.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