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鼹
针鼹(黑灰蝇豹:Tachyglossidae;英文名:echidnas),为针鼹科动物的统称。现有2属4种。身长50-70厘米,体重5-10千克,外貌同刺猬亚科和食蚁兽相像,身上长满刺。背部覆盖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尾巴极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具有发达的外耳壳;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吻,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吻的前端,没有牙齿;舌长并带黏液;4只脚上都有5个趾头,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坚硬而锐利。
针鼹一般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针鼹的视力很差,主要依赖嗅觉和听觉活动,冬季会降低体温冬眠。喜欢舔食白蚁和蚂蚁,有时也吃其它昆虫。
针鼹是一种澳大利亚特有的迷人物种,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机会。长吻针鼹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2016年,大长吻针鼹(Z. barton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易危(VU),原因是其栖息地面积减少和实际因狩猎导致的过度利用,种群数量下降了至少30%。2016年,阿滕伯勒长吻针鼹(Z. attenborough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原因是其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正在下降,成年个体的数量也因持续捕猎而减少。2016年,长吻针鼹(Z. bruijni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原因是其栖息地面积减少以及实际因狩猎导致的过度利用,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了至少80%。
分类
针鼹科现存2属4种,即澳洲针鼹(Tachyglossus)和长吻针鼹属(Zaglossus)。针鼹科与鸭嘴兽同属于单孔目,因为它们是现存的唯一产卵哺乳动物。针鼹属包括了短吻针鼹,而长吻针鼹属则包括长吻针鼹。该科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但长吻针鼹与短吻针鼹相比体型较大,吻部较长,刺较少。长吻针鼹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而短吻针鼹则分布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针鼹属由单一物种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及其亚种组成,而长吻针鼹属有以下三个物种:阿滕伯勒长吻针鼹(Z. attenboroughi)、大长吻针鼹(Z. bartoni)和长吻针鼹(Z. bruijnii)。
短吻针鼹是中型哺乳动物,体长约30至40厘米,体重约2至7公斤。根据亚种和位置,雄性或雌性可能更大。短吻针鼹的刺是它们最显着的特征之一。这些刺覆盖了整个背表面,包括那条小尾巴。阿滕伯勒长吻针鼹是现存最小的针鼹物种,重2至3公斤。吻长约70毫米,比其他针鼹物种稍直。短吻和它们的大小使它们看起来类似于短吻针鼹 (Tachyglossus aculeatus)。它们每只脚上有5个爪子,成年雄性在每个脚踝内侧都有一个小的无毒刺。大长吻针鼹是单足动物,通常重5至10公斤。它们有长而密的黑色至深棕色皮毛和覆盖整个身体背表面的白色刺。它们的刺有时会被长毛遮住。长吻针鼹长度在60至100厘米之间,体重在5至10千克之间,吻长从100毫米到150毫米不等,这种长度使得它们的吻呈向下弯曲状。尽管针鼹没有牙齿,但它们延长的吻部具有电感受器和粘性舌头,有助于捕食。它们有短而粗壮的腿和长爪子,适合挖掘。后脚也向后指,使它们的步态显得异常。后脚内踝处还有一个无毒的刺。
演化
针鼹与鸭嘴兽关系最近,因为它们都是产卵的哺乳动物,并属于单孔目。单孔目和有袋目构成了哺乳动物的基础分类群,即非胎盘哺乳动物(后兽下纲)。单孔目动物能分泌乳汁,但没有乳头。化石记录表明,距今约2.2亿年前的哺乳动物祖先能够通过骨骼结构和肌肉附着来哺乳。单孔目大约在1.9亿年前从其他哺乳动物中分化出来,因此失去了哺乳的能力。据推测,为了适应以硬壳猎物为食的饮食习惯,软腭的丧失可能是一种适应性变化。短吻澳洲针鼹的同义词包括:Acanthonotus、Echidna、Echinopus、Syphonia。长吻针鼹属的同义词包括:Acanthoglossus、Bruynia、Proechidna、Prozalospus。这些同义词是由于曾经建立但现在因优先权原则而被认为不正确的名称。
特征
针鼹身上覆盖着棕色或黑色的毛发,背部有用于保护的刺。针鼹的刺通常是黄色的,尖端逐渐变为黑色。长吻针鼹的刺较少,颜色为白色、灰色或黑色。短吻针鼹的长度在30至45厘米之间,体重在2.5至7千克之间,吻长约为其头部的一半,尾巴较短,通常不超过100毫米。
分布
分布范围
短吻针鼹分布于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包括塔斯马尼亚州和新几内亚岛的东部及南部。长吻针鼹仅见于新几内亚,但化石记录表明它们曾经在澳大利亚存在过。
栖息环境
短吻针鼹可以生活在各种栖息地中,只要土壤适合它们挖掘习性即可。长吻针鼹的栖息地范围较窄,由于需要湿润环境,它们仅栖息于新几内亚地区。短吻针鼹可以在更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因为它们的饮食提供了必要的水分。短吻针鼹可以居住在温带或热带森林到沙质沙漠的各种环境中。两种针鼹都有专门用于挖掘的脚,并且会挖掘洞穴作为庇护所。有证据表明,短吻针鼹可能会暂时居住在废弃的兔子洞中以获得遮蔽。针鼹的活动范围因地理位置而高度变化,但雄性的活动范围通常是雌性的一倍。两个个体之间的活动范围可能会重叠,但领地并不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敌对行为。没有固定的巢穴供个体长期居住,但在繁殖期间,雌性可能会建造育儿洞穴。
习性
针鼹的后脚看起来像是反着长在身体上。这不仅帮助它们在掘土生活(穴居习性)中更高效地挖掘,还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步态。这种步态被描述为滚动,可以想象成左右摇摆。后肢骨骼的关节结构也允许针鼹用爪子进行梳理。当食物短缺时,针鼹会进入蛰伏状态,这取决于季节和气候。这种情况发生在冬季,即从四月到七月。此时,体温和代谢率都会下降。短吻针鼹在食物稀缺时期也会进入蛰伏状态,但蛰伏状态是基于资源的多寡而非天气的原因。
沟通与感知
由于针鼹的独居行为,个体之间的交流很少被观察到。它们的吻具有电感受的潜力,并且有假说认为它们可能通过吻的振动来进行交流。发声表现为咕噜声,通常在个体受到惊吓时发生。
饮食习惯
针鼹没有牙齿。相反,它们的口腔内有角质的脊状结构来磨碎猎物。短吻针鼹有一条长达180毫米的粘舌,用于捕捉无脊椎动物猎物。舌头因下颌唾液腺分泌的粘液而变得粘稠。短吻针鼹的食物包括蚂蚁、白蚁、甲虫及其卵和美国白灯蛾,以及蚯蚓。在干旱环境中,短吻针鼹通过只吃白蚁来维持水分摄入。它们通过挖掘寻找无脊椎动物,并常用爪子撕裂腐烂的树干。
防御行为
短吻针鼹的天敌很少。它们主要受到野猪、猫、狐属和狗的捕食。留在洞穴中的幼针鼹也可能面临巨蜥属和蛇的威胁。为了躲避天敌,针鼹会挖掘和钻洞隐藏,并将刺暴露出来以吓退攻击者。针鼹的刺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如果天敌能够将它们翻转过来,露出柔软的腹部,它们就会变得容易被捕食。长吻针鼹较大的体型使它们对自然捕食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种被捕食情况未被频繁观察到,因为长吻针鼹过着隐秘的生活。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包括狩猎和栖息地丧失。
生长繁殖
繁殖
针鼹通常在交配期之外是独居的。雄性寻找雌性,几只雄性会跟随雌性,形成一种俗称的“针鼹列队”。雄性随后争斗以获得与雌性交配的机会。针鼹在5至12岁时性成熟。繁殖季节通常在7月至8月之间。针鼹每年只产一只幼崽。它们有一个外部开口,称为泄殖腔,用于排泄和生殖。雄性的阴茎仅用于交配,呈分叉状,末端分为两叉,使雄性拥有四头阴茎。雌性通过泄殖腔产下一个小型、近圆形、革质的蛋,并直接将其转移到育儿袋中孵化,平均孵化期为十天。在此期间,母针鼹会寻找或挖掘一个洞穴以准备孵化。珀斯动物园内圈养针鼹的繁殖观察显示,其繁殖模式与野外繁殖几乎相同。
生长
雄性针鼹没有育儿的习性,因此只有雌性针鼹负责照顾幼崽。幼崽孵化时呈粉红色且无毛,体重仅为0.3克。小针鼹被称为“皮果”,在育儿袋中待约50天,期间它们舔食乳汁。针鼹没有乳头,而是有泌乳斑,乳汁直接渗出。50天后,母针鼹可以将幼崽留在洞穴中觅食。每隔5到6天,母针鼹会返回喂养幼崽。离开巢穴时,母针鼹会用泥土覆盖入口,以保护皮果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幼针鼹在一岁时独立。单孔目寿命较长。针鼹在野外可活至20岁,在圈养条件下可活30至50年。
生态作用
短吻针鼹的掘洞习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积极影响。针鼹觅食坑中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活动比地表和次生土壤更强。它们挖掘的坑具有更有效的微生物群落,因此对土壤养分循环至关重要。
保护
大长吻针鼹
2016年,大长吻针鼹(Z. barton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易危(VU)。该物种分布于新几内亚中部山脉(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弗奥贾山脉(印度尼西亚)和胡因半岛的山脉(巴布亚新几内亚)。其海拔上限延伸至最高的山峰。在中部山脉南侧,它延伸到接近地平线的低海拔地区,但不进入季节性洪水泛滥的栖息地。在范围的北侧,似乎没有出现在山地森林下限以下的地区,即使是在偏远地区,相邻的低海拔丘陵森林很少有人访问或仅偶尔由猎人访问。这种北部和南部亚种群之间明显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该物种在东南半岛(亚种smeenki)的海拔范围也似乎已降至海平面,至少在历史上是如此。在某些过去分布区域(如考古遗址中的化石证据所示),现在支持高人口密度的地区(例如,海拔1200米至2500米之间的大部分中高地),该物种可能稀少甚至完全不存在。所有长吻针鼹属(Zaglossus)动物都极易受到人类利用训练有素的德国猎犬进行捕猎的影响,这些猎犬能够嗅出并追踪动物到它们白天藏身的地方,即使在密集的森林栖息地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猎犬的帮助,长吻针鼹非常难以找到,因为它们自然密度低且是夜行性动物。
在霍恩半岛的YUS保护区,当地猎人报告说,Z. bartoni的肉非常珍贵,并且味道像猪肉。当地人还报告说,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该物种仍然很常见,这些地区远离村庄,狩猎压力较低,因为很少有人造访。在2012年至2014年间,该地区进行的一项狩猎研究记录了仅两例大长吻针鼹被捕杀的案例,分别发生在2200米和3200米的高度。这种低捕杀率可能是由于可接近猎人的区域种群减少,而仅在不太容易到达的区域存活。栖息地退化和转换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长吻针鼹展示出的生态广度,栖息地变化不太可能是主要威胁。然而,它们可能会增加被发现和捕食的可能性,并且栖息地转换或退化与Zaglossus其他物种的区域性灭绝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长期干旱期间,高海拔地区的森林火灾威胁着这一物种所居住的上山地森林,如果气候变化导致火灾频率或严重程度增加,这一威胁可能会加剧。
阿滕伯勒长吻针鼹
2016年,阿滕伯勒长吻针鼹(Z. attenborough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该物种仅在1961年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极北部的Cyclops山脉中的一座山海拔1600米处采集到一个标本。它未被再次发现,当地土地所有者表示,在东部的Torricelli和Bewani山脉中不存在该物种。晚更新世Oenake山脉(Bewani山脉的一个沿海支脉)的小体型Zaglossus化石记录暗示了该物种曾经更广泛的分布范围。2007年5月对Cyclops山脉的一次考察发现了针鼹活动的证据(近期挖掘活动和洞穴),并且当地居民对该物种的存在有所了解,尽管没有目击到针鼹。该物种可能存在于比之前认为更低的海拔区域,从166米到1600米。由于其分布范围小于20平方公里,所有个体位于单一地点,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可能正在下降,成熟个体数量也可能因持续捕猎而减少,因此被列为极危(CR)。该种群的隔离程度和形态独特性将需要最高级别的保护。
长吻针鼹
2016年,长吻针鼹(Z. bruijni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该物种仅记录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沃格尔科半岛地区及邻近的陆桥岛屿萨拉瓦蒂岛。该物种可能存在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岛屿巴塔纳和瓦吉奥(均未在地图上标记)。其分布范围广泛,海拔从接近地平线到2500米不等。该物种栖息于热带山地森林至高山森林。其海拔范围广泛,跨越包括崎岖溶洞在内的多种地形。基于直接观察、部分分布区的栖息地面积减少(根据猎人的报告)以及实际因狩猎导致的过度利用,怀疑种群数量至少下降了80%,因此被列为极危(CR)。鉴于其地理范围内的移民活动、林业活动和资源开发等持续威胁,确实令人担忧,因为其地理范围显然很小。
价值
针鼹是一种特有澳大利亚的迷人物种,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机会。长吻针鼹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darcy等,2010年;Nowak,2018年)
代表物种
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脊椎动物,哺乳纲,单孔目,针鼹科。外形似刺猬亚科,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参考资料
Tachyglossidae.animaldiversity.2025-03-30
Zaglossus bartoni .The IUCN Red List .2024-03-03
Zaglossus attenboroughi.The IUCN Red List .2024-03-03
Zaglossus bruijnii.The IUCN Red List .2024-03-03
Tachyglossidae.animaldiversity.2025-03-30
「微专栏」神奇动物在这里.m.toutiao.com.2022-06-08
Tachyglossus aculeatus.animaldiversity.2025-04-02
Zaglossus attenboroughi.animaldiversity.2025-04-02
Zaglossus bartoni.animaldiversity.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