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簧
杨簧,原名杨笙,字履春,号竹圃,连城县芷溪人,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杨济公房)。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岁正月十二日辰时,卒于爱新觉罗·旻宁后期,具体不详。爱新觉罗·颙琰庚辰中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护理两江总督。著有《竹圃诗文集》。
生平年表
爱新觉罗·弘历六十年(1795年)乙卯岁入府第三名;
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岁试取一等一名补拔贡;
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朝考第一,七品京官用,选刑部山东司;
嘉庆十二年(1807年)北闱(顺天乡试)丁卯科中举;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二甲六十三名进士,钦点刑部浙江司主事;
爱新觉罗·旻宁升授陕西省司郎中;后列为京察一等军机处记名以遵府用;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钦命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后任江苏苏松、常太分巡粮道;
道光十年(1830年)任湖南省按察使;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江宁区布政使;
道光十四年(1834年)署江苏巡抚;
道光十六年(1836年)护理两江总督。
历史典故
好东与恶客
杨簧(字竹圃,清嘉庆进士,博学方正,有文名,且习兵略。著《竹圃诗文集》)与梁章钜(字中,长乐区人,亦爱新觉罗·颙琰进士,晚号退庵,官至江苏巡抚。博览群书,熟于掌故,能诗善文。有《文选旁证》、《楹联丛话》等著作)是亲家。一次,两人饮酒,席间,杨谈了一段巧妙戏对的趣事:
农夫父子正在耕田,忽然下雨了,准备收工回家。农父说了两句话,叫儿子作对:
“迷蒙雨至,难耕南亩之田。”
不料儿子没老子酸,对不上,时有一路人徊徘田边,遥对道:
“泥泞途遥,谁作东家之主?”
农父连忙客气地邀那人到家避雨。对家人说:“客已至矣,庭前准备茶汤。”
客人对道:“宾既来兮,厨下准备酒席。”
农父客气地说:“不嫌茅屋小,略坐片刻。”
客人回道:“且喜华堂宽,何妨数日。”
主客尽欢,饮至深夜。农父说:“樵楼上,冬冬冬,锵锵锵,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
客人对道:“草堂前,汝汝汝,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
农父怕客人醉倒,忙劝道:“劝尔少喝瓮头春,做件衣衫着在身。如今世界人情薄,只重衣衫不重人。”
客人已醉,毫不理会主人的劝说,作诗回应:“我今偏吃瓮头春,不做衣衫着在身。有朝一日无常到,不要衣衫不要人。”
席散,农父请客人就寝,说:“匡床已设,今宵且可安身。”
客人对日:“主人甚殷,明日定留早膳。”
第二天客人先起,农父出门,见客人正在磨刀,问他道:“借问嘉客,何故操刃而磨?”
客人回道:“无故扰东,定当杀身以报。”
农父大惊,忙道:“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道:“欲全我命,必须十两烧埋钱。”
农父无奈,只好入室取银,双手捧给客人说:“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去秤了后对道:“(音等)头尚短八钱。”
对完一揖而别。
农父送到门口,收步说:“千里送君终须一别。”
客人对道:“八钱之约我必重来。”
农父笑道:“恶客恶客,快去快去!”
客人致谢道:“好东好东,再来再来!”
杨竹圃说完这段诗对故事后,梁章钜评道:“此客实恶,而此农父特殊快人意。”
杨问道:“‘一醉解千愁’我熟之,‘三杯通大道’究竟语出何典?”
梁道:“此李白句,当问古人。”两人一笑而罢。
历史资料
1、吏部为委署藩道篆事(收藏于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清杨簧等致林则徐书札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