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陵
首阳陵,是曹丕曹丕及其郭女王的合葬两周王陵,位于洛阳市故城东北部,偃师区邙山首阳山的东面。
首阳陵是石宫墓,以山为体,无为封树(即陵墓建造在山上,不进行额外的封土堆砌)。首阳陵由曹丕生前规划,他倡导俭葬,依山为陵(即沿山挖洞),于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甲子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并预作终制,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曹丕崩于洛阳,时年四十。六月戊寅,曹丕被葬在了首阳陵。文德郭皇后及其他后妃则葬于首阳陵涧西。
名字由来
东汉以后,因地名命名的陵号并不多见,仅有的以地命名的陵号之一是河南偃师首阳山得名的首阳陵。首阳陵属于双字陵号,其是为了防止陵名与前代重复,由单字陵号加一个修饰语构成。
地理位置
文献记载
首阳陵因位于首阳山之东而得名。但汉晋文献提到的首阳山与今名首阳山,只在主峰区域存在重合,广义概念上所涵盖的范围有很大不同。今名首阳山是对偃师区境内一段邙山的泛称,主体部分在偃师市西部首阳山镇和邙岭镇境内,主峰位于首阳山镇邢沟村西北。
具体位置
汉晋广义首阳山的东首是首阳山主峰一带,其东是乾脯山。首阳陵不在今名首阳山之东,而应在首阳山主峰附近。由于陵寝不宜建于主峰之上,往东进入乾脯山范围,所以首阳陵应在首阳山主峰以南或以北的区域内寻找。首阳山主峰以南是文献记载的晋朝诸帝陵及其陪葬墓群的位置,因此曹魏陵区应在首阳山主峰以北区域寻找,即偃师市邙岭镇一带,这与“文帝首阳陵在偃师市邙岭乡赵坡村”的民间传说大体相符。
历史沿革
始建规划
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的冬天,十月甲子这天,曹丕就选定了首阳山东边的地方作为自己将来的寿陵,并提前做好了丧葬的相关安排。到了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丁巳日,曹丕在嘉福殿逝世,年仅四十岁。六月戊寅日,他按照之前的规划被安葬在了首阳陵,从入殡到下葬,都严格遵循他生前定下的制度执行。
陪葬墓情况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生前也早早规划好,在首阳山采用土藏的方式下葬,并且墓上不堆土做坟,也不种树。司马懿和司马师作为曹魏的重臣,他们死后应该是陪葬在曹魏帝陵附近。从现在发现的情况来看,司马懿、司马师的墓在邙山晋帝陵中段的东北方向,离曹休墓没多远。曹休墓周边还发现了11座形制、规模都很相似的墓葬,这些很可能构成了曹魏时期高等级的墓葬区。另外,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郭皇后去世后,就被葬在了首阳陵西边,也叫“首阳西陵”,按照这样的布局,首阳陵区里,皇帝的陵墓在东边,皇后和妃嫔的墓区在西边。
墓室特点
曹丕营建首阳陵时一反旧制,主张“棺木只要能腐朽尸骨,衣被只要能腐朽肌肉就可以了”。寿陵建在山丘废墟、不长粮食的地方,以山为陵体,不在墓外另外封土,不建寝殿、造园邑,也不通神道。魏文帝曹丕死后,大将军曹真、陈群等人都遵照他生前定下的方式安葬他。与安阳高陵相似,首阳陵也设置了陪陵制度,其妻郭太后为陪陵,大臣也有陪陵者。
首阳陵法
曹丕创俭葬法
曹叡母亲郭太后之妹卒后,家属欲厚葬,建聂氏宗祠。郭太后闻讯,力表反对,说:“首阳陵可以为法。”首阳陵法是曹丕曹丕于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所创,因“表首阳山东省为寿陵”而名,又称《终制》。在这封诏令中,曹丕精到而简练地阐述了他的丧葬观:“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此,他疾倡俭葬:“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他还强烈要求其家属和后代以及朝廷大臣共同遵循这条法规,不然的话,“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聂氏宗祠,副在尚书、秘书、三府。”曹丕的这段话近乎咒语,且相当“恶毒”。
终制原文
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郡,农不易亩,故葬於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於恶。刘恒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左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汉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聂氏宗祠,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墓室主人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君主、文学家,魏武帝曹操次子。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他迫使刘协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将首都从许昌市迁至洛阳市,在位共七年。他独揽大权,设立中书省,任用士人任职,使机要之权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同时,改变尚书郎起草诏令文书的旧制,让中书省官员负责。在他统治初期,限制三公参与朝政,废除东汉以来将灾异归咎于三公的旧习。为避免东汉时期母后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祸乱,他下令妇人不得干预朝政,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后族不得担任辅政之职。他对藩王控制极为严格,限制藩王参与邦国政务,所封王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军事力量薄弱,还专门设置官吏进行监督,以此防止帝位争夺。为维护统治秩序,他下诏对沿袭东汉旧习、为父兄私自复仇的人处以族诛;除谋反大逆之罪外,对诬告者实行“以其罪罪之”的惩罚。此外,他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将用人权收归朝廷,巩固了魏国统治。曹丕曾三次亲自统军攻打孙吴,但由于条件不成熟,都无功而返。
参考资料
邙山陵墓群.洛阳网.2024-08-04
首阳山小考——兼谈魏文帝首阳陵位置问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2024-08-04
安阳“曹操墓”是疑冢?曹操匿葬磁县索井村?——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8-04
曹丕创俭葬法.光明网.2025-02-12
三国志(上下册).豆瓣读书.2025-02-12
曹丕.亳州市人民政府.2025-02-12